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41期
2011-12-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朝鮮
  天涯共此情‧賴索托
  天涯共此情‧南非
  特別報導‧泰國
  淨土人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一年十一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41期
  二至三日 有所求,莫如自我要求

 

◆11‧2~3《農十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有所求,就有「求不得」之苦;自我要求、付出無所求,時時輕安自在。

做好人,不做「爛好人」

《無量義經》:「智恬情泊慮凝靜,意滅識亡心亦寂」,提醒修行者欲念淡泊、心境清澄;無欲無求,就能專心思慮,不隨外境動搖。

晨語時間,上人解說此段經文表示,心常靜定,平等看待一切而不隨境界起煩惱,就能清楚分辨善惡好壞;安忍惡境,便能善用智慧,圓滿處理人間事。

「智是『分別智』,慧是『平等慧』。要先以『智』辨別是非,堅持正確原則、果斷處置,再以『慧』善解、包容。否則缺乏判斷是非的『智』,對錯誤的人事一味包容、忍讓,就成了『爛好人』。」

眾生愚癡且剛強,上人教示,要以靜定恬安之心,引導從迷途回歸正向,才是真智慧。

人的意念思考分為心、意、識,上人解說「識」——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應色、聲、香、味、觸等「五塵」,而產生見、聞、嗅、味、觸等「五識」。第六識為「意根」對應「法塵」而有所認知,能判別種種境界;由第七識起愛、憎、貪著之心念,起於動作爭取或排斥;前七識的起念、造作,一切善惡業因都容納在第八識;而第九識是最清淨的佛心。

「前六識不再起念,第七識不再造作,第八識靜寂清澄——『意滅識亡心亦寂』,就能回歸『心』的本來面貌,即正等正覺的佛心境界。」

上人教眾,莫迷於私欲而偏向、起煩惱,要提起菩薩的「覺有情」,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不捨眾生、立願救拔,才能「入佛智慧」,了知一切道理,回歸真如。

「無論是追求名利,或是祈求平安,向外求總有『求不得』之苦;要『向內自我要求』——說好話、做好事、想好意。」

斷妄想,「無明」不入心

三日晨語,上人引述《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勉眾了徹人生實相。「人生如夢似幻,夢過了無痕;許多人卻為夢境起煩惱,或深陷夢魘難以醒覺,視幻為真,不斷複製愛、恨、仇、怨等無明煩惱,造作業力。」

上人指出,世間有形事相,皆在成、住、壞、空中循環變化;莫為虛妄、幻化之人生境界起心動念,造惡業。

佛陀經過長遠劫的修行,已達「永斷夢妄思想念,無復諸大陰界入」境界。上人解說,佛陀徹知宇宙萬象的本質為「空」,故能斷除種種虛妄幻想,於一切法無所執,不受外境牽制束縛,心靈永保清淨明亮。

「雖然人生短暫而『萬般帶不去』,但深存意識的業因、業種,卻會隨著輪迴延續。面對一切境界,要保持戒慎警覺心,清除雜念、妄想。若知『一切如幻性空』,跳脫欲念、執著,專心靜定修行,就不會再讓無明侵入心識。」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