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 麻山上的幸福村
▪ 撰文‧邱如蓮|攝影‧林炎煌

〔圖說〕米正洪從前在貴陽開糕點鋪,
為了家庭開銷拚命賺錢,卻跟孩子的感情愈來愈疏離;
如今一家人回到故鄉羅甸高蘭慈濟村,也成功轉業。
全家人臉上的笑容,是米正洪最甜蜜的負荷。
搬進新村,雨天不愁漏雨,掙錢不怕沒機會,
還有能力添購摩托車、電飯鍋、電磁爐、電冰箱……
件件項項是生活改善的象徵;
然而真正的幸福,是一家之主心裏踏實了,
是全家人有更多時間相聚。
炎熱夏季造訪涼爽的「林城」貴州,一下飛機就能見到龍洞堡國際機場正對面的大型看板,「爽爽的貴州」五個大字,簡潔而直接地歡迎避暑的遊客;而機場正大興土木,修建更寬闊的硬體建築,以容納日益增加的造訪人士。
隨著中國經濟大幅起飛,若將沿海都市定位為經貿重點,那麼大西部的內陸各省,則逐步成為休閒度假的新選擇。一直以來受限於喀斯特地形而交通不便的貴州,也起步直追;除了石灰岩構成的獨特美景外,少數民族的神秘文化風情,也成為發展觀光的重點之一。
位於貴州南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以出產「羅甸石」而聞名。石頭出自於大山,大山之路難行,石頭的買賣只局限於有資本的商家,名氣和利益並沒有嘉惠羅甸縣的居民,大部分倚靠農業為生的大山子民,仍靠著勞力與老天拚搏。
羅甸縣境約百分之八十六是山,石灰岩地質讓山頭總是一片光禿,彷彿是用石頭疊出一座座大山,當地人稱這樣的石頭山為「麻山」。從前造訪麻山,得先捱過碎石路的考驗,車子顛簸搖晃不停,乘客紛紛護住頭部,以免撞上車頂;有時,鋒利的石頭劃破車輪,只得停下車子換胎。
現在,山路整平、鋪上柏油,但一趟路下來,「七大拐」、「十三彎」等當地人口中的地標,仍把乘客晃得七葷八素,從貴陽到羅甸,還是得花上四至五個小時。
前來接機的羅甸領導迫不及待告訴我們:「再過五年,貴陽市就有高速公路通往羅甸;以後你們下飛機,大概一小時就能到羅甸了。」交通一旦改善,兩地距離將縮短,羅甸的未來不禁令人期待起來。
瘠地務農,只得一碗稀粥
夏天的清晨,在海拔一千一百公尺的羅甸縣平岩鄉,山風帶著微寒,高蘭慈濟村村長李明安,穿著薄薄短袖,忙著清點他小雜貨鋪的存貨;在紙本上備註補貨的商品不少,看來今天得跑一趟中盤商補貨去。
五歲的女兒李天倩,一點也沒有小女娃的嬌柔,看爸爸忙著,她抱著換下來的洋裝與大水桶,熟練地洗起自己的衣服,洗好、晾好,接下來她成為雜貨鋪的小店員。
才上學前班的年紀,天倩其實不太會算數,靠的是來買東西的客人直接告訴她該找多少錢。「從來沒有發生過買賣糾紛。」李明安說,山村居民多半有些親戚關係,而那樸實的天性,沒有因為從山上搬下來就改變。
但,從山上搬下來,的確改變了大家的生活。
 |
〔圖說〕高蘭慈濟村全村八十四戶,就李明安這間雜貨鋪,家庭主婦少油缺鹽,就近補貨,村民生活比起從前便捷。對李明安來說,這鋪子是他身為一家之主的責任,不時兼任店員的女兒吃著冰棒消暑。 |
高蘭慈濟村的居民來自三個寨子——上機冗、下機冗與高蘭大寨,是當地人稱為「自然寨」的苗寨,從百年前祖先來到山裏,在山坳處落腳,搭建木結構、灰瓦片的居房,一家一戶群落而成。從前單靠農穫養活一家大小,僅求溫飽,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曾經屏障家園、抵禦外敵的大山,卻成為村民走出貧困的阻礙。
李明安的老家在上機冗寨。從小,父母便靠務農養家,「天還沒亮他們就出門,幹活一整天,晚上回到家才吃一碗稀稀的玉米粥,很辛苦啊!」李明安成家後仍與妻子同在寨子裏種莊稼,當時連同爸媽、四個兄弟與各自的妻小,十幾口人全仰賴這一年一穫;收成好,幸福過年,收成不好,只能勒緊褲帶,餓著過年。
隨著孩子愈來愈大,家中開銷也愈來愈多,李明安到廣東東莞打工,在大樓擔任保安;月薪一千元人民幣,再怎麼省吃儉用,仍然無法存下多少錢。「以前村子裏的老人都說,種地就有飯吃了,你讀書幹嘛?出來了才知道,沒讀書,沒文化,什麼都輸人家。」
他索性回到家鄉,此時村委會傳來好消息,慈濟基金會將替高蘭村建設新村。他早就聽聞慈濟在羅甸蓋新村,尤其看過同處平岩鄉的灣心慈濟村,堅固又舒適的住房,令人羨慕。李明安被委派協助推動遷村,他回到寨子挨家挨戶說明。「有的老人家捨不得老家,有的則是擔心下了山沒得耕種、沒飯吃……」李明安說,最後三個自然寨共有八十四戶遷入高蘭慈濟村。
新村小鋪,勞碌籌謀生活
二○一一年春節前夕,高蘭慈濟村完工,村民們揹著家當、牽著老小,喜氣洋洋遷入新村,慈濟志工帶來木床組、棉被等入厝禮,表達祝福。
新年在新家開始,李明安開始計畫未來,決定利用一樓門面開間小雜貨鋪。「村子就在公路旁,做什麼都方便。」李明安說,以前在山上,要到平岩鄉政府辦事、趕集,都要走上四十分鐘的路,但現在騎個摩托車五分鐘就到鄉政府,交通便捷,方便補貨,才有經營雜貨鋪的可能。
而身為村長,李明安也給自己責任:「希望村裏的大家,一起奔向小康生活。」他打聽到幾樣經濟效益高,又符合山上氣候種植的經濟作物,其中菸葉與核桃最為適合。
他在老家田地種上核桃苗,仔細照顧,五年後收成,若經鑑定屬上品的話,一公斤可賣五、六十元人民幣;而菸葉成長期短,是更及時的收入。許多村民在他的帶動下,一起投入這兩樣作物種植,年均收入增加不少。
「以前幹活的收入,能吃飽就不錯了,哪有錢買車?」李明安說,搬下山來一年半,高蘭慈濟村戶戶都添了摩托車,買了電飯鍋、電磁爐、電冰箱。「終於,煮飯不用生火,下雨也不擔心漏雨囉!」
而另一件讓李明安開心的事,就是女兒李天倩的學費也不愁了,他替女兒報名就讀平岩鄉中心學校,每天由他或妻子輪流接送上下學。「比我小時候幸福很多,現在村裏的孩子都上學了,沒再聽說有哪一家讀不起的。」李明安眉開眼笑,滿足於現在的安穩。
李明安天天在菸田、核桃田、雜貨鋪奔走,還經常抽空回去看看還住在老房子的爸媽,「老家是當年老一輩人自己蓋的,爸媽捨不得搬,我上山巡核桃田的時候,就帶點營養的食物繞過去看看。」
李明安說,兄弟各自成家,過往十幾口人圍著火爐吃飯的光景已不復見,有時也覺得想念,「今年過年,就喊兄弟們一起來新村圍爐吧!」他笑著說。
返鄉定居,家人終要團圓
這分安定的幸福,米正洪一家人也感受到了它的甜。
今年三十一歲的米正洪,十九歲便離開家鄉到貴陽打工,在糕餅店當學徒,學做西點麵包,婚後貸款租賃了店鋪,經營起糕餅店。
 |
〔圖說〕看著舊寨老家,李明安心中滿是回憶,童年的嬉笑與成年後的煩惱都彷彿是昨天的事。這兒雖然不夠舒適安穩,卻庇護他成長。 |
每天早上六點,米正洪與師傅就開始做糕點,還聘請兩位小工擔任包裝及銷售,生意好的時候,不到晚上十二點是不可能休息的;但即便如此,還是只能勉強維持開銷。米正洪說:「貴陽的物價高,加上店面租金、人力成本,還有家庭生活費,花費很多。」
大兒子上小學後,米正洪的壓力更大了:「因為農村戶籍不能隨便遷移,在貴陽只能讓他讀私校。」但私校學費高,升學排名卻在國立學校之下,米正洪憂心家庭經濟,也擔心教育品質;為了讓孩子之後升學順利,下定決心帶著妻子與兩個孩子回到老家羅甸縣平岩鄉,準備讓兒子上公立初中。
米正洪跟著工程公司學習植樹、立電線桿、闢梯田、造水窖等工程技巧,二○一一年遷進高蘭慈濟村後,自己籌資註冊了工程公司。
捨棄了糕點專業,轉而做起工程承包,米正洪說是因為見到平岩鄉開始大幅建設,覺得應該是能夠發展的事業,拿自己最近的工作來說,就是替老家上機冗寨立電線桿。
 |
〔圖說〕利用木頭與竹編築起的房舍,是高蘭大寨普遍的風貌;經過數十年風吹日曬逐漸頹圮,然而務農的大山子民,無力興建新房,只能外出打工掙錢、或貸款蓋房,常是好幾代人胼手胝足還不能擁有新居。 |
以前六個兄弟姊妹跟著爸媽居住在老房子,經常就著一盞小油燈,圍著一鍋大鍋飯,克難吃晚餐;也沒有自來水,家家戶戶修一個水池子,等著老天下雨時儲下生活用水。父親是村裏唯一的村醫,半夜有人帶著發燒的孩子來敲門是經常的事,但能夠醫治的也只是一些不嚴重的小病,要是得送大醫院,一趟路到羅甸縣城要花兩小時以上。
「交通、水、電,都不方便,住慣了貴陽的孩子剛搬回來時,還很不習慣呢!」米正洪很高興家鄉能有所改變,現在等他們將電線桿立好,老家也通上電,再建設路燈後,鄉親來往田地耕種的路途也會更安全了。
米正洪招呼高蘭慈濟村以及鄰近村落的青年,農閒之餘一起投入工程,一天給付六十元的薪資,還提供中餐,對村民來說是不錯的收入。
今天下雨了,坡地溼滑、施工困難,於是米正洪放了大家一天假,自己也回到老家。父母親今年六、七十歲了,六個兒女都希望父母能夠下山來,但勞動慣了的老人家喜歡住在山上,父親米國學還是堅持著替山上的老鄰居們看病呢!
「現在路修得好多了,回家一趟挺方便,有什麼事我和哥哥就在山下,隨時都能照顧到父母親。要像以前在貴陽,回到家都天黑了。」米正洪說,有機會還是要把父母勸下山來,因為加上他們,才是真正一家團圓了!
改寫歷史,十三年九座村
看到村民的生活獲得改善,慈濟志工特別歡喜。回想十多年前走進山寨,看見家家戶戶為了蓋一棟房,父母徒手造磚,就把襁褓中的孩子放在一旁的陽傘下。志工高明善說:「鄉親打工幾年回貴州,把存到的錢全拿來蓋房子,去年攢的買水泥,今年攢的拿來打磚,沒有餘錢請工人,就是自己跟幾個親友相互幫忙。雖然這麼努力,蓋一棟房子還是很困難,有的要幾十年,有的甚至要好幾代。」
村民們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什麼時候才有成果,心裏總是不踏實;直到遷村後,住房安穩且交通便捷,打工攢的錢能夠讓孩子讀書,還能做點小生意,終於可以為自己、為家人拚搏看得見的幸福。
慈濟與羅甸縣的因緣,從一九九七年說起。當年貴州盤縣、興義遇上水災與冰雹襲擊,原本就糧食不豐,災後更面臨絕收窘境。志工組團勘災,之後發放棉衣被與三個月米糧。然而,最令證嚴上人懸念的是:「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徹底改善他們的生活?才能解決當地長年的貧窮?」
 |
〔圖說〕羅甸縣羅沙鄉者任新村,是慈濟在貴州第一年興建的慈濟村之一,將居住在封閉山寨的水淹塘村民,遷居到國道旁的新宅;二○○一年,村民們投入整地工程,徒手開鑿山石。(攝影╱林櫻琴) |
石灰岩特殊地貌,讓貴州石頭山密密麻麻,因而有了「麻山」之名。耕地極少、謀生不易,居民嘆:「上帝造世界的時候,把所有好材料都用在別的地方了,剩下一堆亂石頭,扔給了麻山。」在中國貧困人口中,貴州就占其中五分之一。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王端正回憶,當時中華慈善總會閻明復會長建議他到貴州麻山看看,閻會長說,即使在巴掌大的石縫中,鄉親也要種上一株玉米,勤勞如此,生活卻依舊窘迫,慈濟能否試試幫他們遷下山來?
志工走進羅甸縣羅沙鄉,親眼見到閻會長口中「風掃地、月點燈」的生活樣貌∣∣以稻草、細竹搭建的房舍,看來頹圮危險,居民身上的衣物,有的幾經縫補,有的甚至布滿破洞;屋裏陰暗潮溼,氣味不佳,原來人畜共居一室,動物的排泄物就在床邊,而飼料袋就充作棉被。
在大自然條件的限制下,人們沒有機會擺脫代代赤貧,然而證嚴上人說:「歷史是在人與人之間、在時間與空間中累積而來的;只要有心,把握時間、空間,和合眾力,相信人可以改變歷史,扭轉苦難人的困境。」
於是,讓居民安身立命的慈濟「移民遷村」扶困計畫二○○○年啟動,迄二○一二年,九座新村陸續矗立在羅甸縣、花溪區和紫雲縣,共四百零一戶,最小規模如羅甸縣羅沙鄉者任村十三戶,最大即為羅甸縣平岩鄉高蘭村八十四戶。
 |
〔圖說〕高蘭慈濟村的廣場上,平岩鄉中心學校學生穿上母親手工針織的苗族衣飾,隨著鑼鼓聲響,舞蹈著慶豐收時的「猴鼓舞」,為即將來到的少數民族舞蹈比賽排練著。 |
九個新村,六個位於羅甸縣;王副總執行長提到,這是因為地方領導對改善居民生活的用心,讓慈濟十多年來能在羅甸進行遷村、扶困、助學等計畫。﹁地方領導即使升職到其他單位,還是把慈濟﹃遷村計畫﹄視為工作交接的重要項目。﹂
此外,居民擁有不向自然環境認輸的勇氣,也是改變的關鍵之一。在營建「抹尖慈濟村」及「上翁井慈濟村」時,政府提供建材,居民們主動參與整地、打地基等工作,「自己的家園自己修」的心意,讓志工很感動,也見證麻山子民把握機會,靠著努力與勤奮,改變了世世代代的貧窮。
履行承諾,貧窮不再世襲
慈濟在羅甸扶貧十三年,志工前往濟貧救急、勘察援建工程質量,每年冬令發放、助學金發放……早已數不清來訪次數。「我們想讓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希望給這些貧困百姓一個改變宿命的機會。」王端正副總執行長說,當初並沒有想過會走得那麼長、那麼遠,一切都是因緣與一念悲心。
臺灣和大陸慈濟志工接力攀爬在石頭山上,他們或許事業小有成就,又或許早已是祖父祖母輩的年紀,卻甘願在這崎嶇道路上汗流浹背、氣喘吁吁;也在千里迢迢的踏訪中,一步步走出真情。
「以前路況非常不好,為了避免頭部碰撞車頂、車窗,使勁拉著手把的手,也磨得破皮。」廣東志工王天維說,舟車勞頓之苦記憶猶新,然而在大山裏見到那跟自己同齡的村民,臉上的皺紋、手心的粗糙,是都市人難以想像的早衰,旅途辛勞頓時消失無形。
九個村的建設,每個村都有臺灣慈濟志工高明善的足跡,而從上翁井慈濟新村開始,更是使用具建築專業的他發想設計的藍圖。「要蓋我們自己想住的房子。」上人這句叮嚀一直在高明善心中,希望慈濟蓋的房子,品質足供住上至少兩代,因此他大幅突破當地建築習慣,將牆面添入鋼筋,並將厚度從六吋增加到八吋,還說服縣長改造水泥式的屋頂,才能耐住冰雹。
十多年過去,高明善從壯年時不畏山路崎嶇,到現在行走山村已經略感吃力;不是不疲憊,而是在看見村民猶如「原始」的生活後,他心底的某個角落生起了不捨,也終能領會上人交付「見苦知福」的人間功課。
這裏的大山像是他的另一個家鄉,這裏的鄉親像是他遠方的親人;哪一戶是父子相依為命、老牛同居一室,哪一家是孤兒當家,無依無靠……他都記得清清楚楚,有時夜半在臺灣家中醒來,竟惦記著答應貴州鄉親的哪些事還沒有完成。
某次,正與羅甸領導們商討著遷村規畫,同行的志工徐文龍告訴他:「臺灣打電話來,說你媽媽往生了。」還記得出門前陪著媽媽散步的場景,高明善當下無法言語,「但我還是決定把行程走完。」
「我飛回臺灣,最快要兩天後了;而媽媽已經走了,也無濟於事。」高明善說自己的兄弟、慈濟人都在母親身邊,他相信媽媽能得到最好的照顧,而眼前這些貧窮的鄉親,更需要他。
 |
〔圖說〕午後,居住在高蘭慈濟村、七十二歲的黎二妹,乘著陽光正好,整理著剛剛收成的黃豆。 新村採用混磚結構,梁柱以堅固的鋼筋水泥為材,牆面與屋頂則選擇鄉村風味的磚瓦。大而明亮的窗戶與人畜分離的格局,以及二樓的曬穀露臺,一改從前人畜共居、潮溼昏暗的生活環境。 |
為了母親的健康,高明善兄弟們長年陪伴母親散步,日復一日;母親往生後,高明善經常回到那條母子同行的天母古道,「少了媽媽,散步起來特別孤單。」證嚴上人寬慰他:「用媽媽給你的身體,去走該走的路、去愛眾生。」
志工徐文龍則記得,每年冬令發放期間,志工總會抽空探訪以往結識的村民;他曾來到一戶懸念已久的孤兒寡母家,發現女主人不久前因重病往生,變成孤兒的孩子,跟著叔伯外出打工。
這樣的遺憾,上演過無數次。「很多時候,我們希望這個孩子能念到大學,再出去工作,然而因為諸多因素,有時根本來不及挽回。」這使他們更能體會上人每每在聽取簡報後的急切:「要快,不要讓孩子變成孤兒!要快,早點讓鄉親遷出破敗的房子。」上人的悲憫心,讓志工們也將每一位鄉親當作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孩子。欣慰的是,隨著新村的興建,鄉親生活改善,家長觀念也改變了,孩子們受教育的比例愈來愈高,逐步邁上了身心脫貧的階段。
十三年歲月匆匆而逝,襁褓的嬰兒已是初中生,強壯的中年人已經鬢白,而羅甸山城逐漸要與貴陽市接軌。看到村民結婚了、打工了、下一代出生了,生命就這麼輪迴著。但是,貧窮不再代代相傳,幸福在大家胼手胝足的努力下,在山村中傳遞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