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 站得直、踏得穩、行得正
◆8‧29《農七月‧十三》
【靜思小語】理念正確,法脈精神穩固,才能發揮「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
穩固法脈,精神不偏
與馬來西亞濟雨師兄談及海外志業的落實,上人表示:「理念正確,種子才能扎實;理念不正確、人文精神不穩固,就無法發揮『為佛教,為眾生』的使命。慈濟志業必須穩立法脈與宗門的法則,不能為推動事務而忽略法則。」
上人期勉海外志工要把握返臺機會用心「取經」,取回法脈、宗門的理念與精髓,才能在僑居地確實種下種子、發芽成長。
「若只認識慈濟、不認識靜思法脈,缺乏宗教情操,就變成很會做慈濟事,但是宗教的精神情操沒有在心中播種、萌發。精神理念不穩固,在異地種種環境、人事因素影響下,很容易產生偏差。」
慈濟不同於傳統佛教,是應此時代而生,把「宗教」視為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因此,上人強調,必須讓每一位有心投入者,都熟悉靜思法脈、慈濟宗門。「若執著傳統、退守叢林,就難以『為眾生』付出。」
掌握精髓,傳續廣遠
針對籌備中的「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結集研修中心」,上人教導相關同仁,此一結集文史的浩大工程,非為出版或展示而做,而是要鞏固法脈宗門的精神理念,「為後世靜思弟子、慈濟宗門人,樹立可供依循的修行法則、教育規範。」
四十多年來的慈濟事龐大繁雜,上人認為,精神理念雖然很充分,卻像金子拌在沙堆中,散落在不同地方,以致理念看似廣泛卻不精。「如今,要像篩洗沙金一樣,整理精神理念,凸顯法的脈絡與精髓,讓靜思法脈與慈濟宗門『福慧兩足尊』——雙腳站得直、踏得穩、行得正,才能向外拓展、傳續廣遠。」
上人強調,「靜思法脈」本於佛教精神,也是「慈濟宗門」的法水源頭;精神理念具足,法脈穩固,才能開啟宗門,向外招募人間菩薩。
「靜思法脈是勤行道,以『四弘誓願』與『誠正信實』的內修理念為綱領;人人心中要建立、鞏固靜思法脈,才能使佛教傳續,做到『為佛教』。人人心中都有穩固的法理、戒律,就能進入人群中廣開慈濟宗門、招募人間菩薩,發揮『四無量心』救度眾生,這就是『為眾生』。」
全球每一天都有繁多的慈濟事,每一個時間都有慈濟菩薩在為眾生付出。上人表示:「有行動就有成果、就有足跡;每一件慈濟事都蘊含法理,多用心就能體會。」
從慈濟草創迄今,精舍生活用度與慈濟善款收支即清楚分明,毫不混淆。上人舉此為例:「靜思精舍以自力更生為修行原則,這一分堅持與法脈清流,一定要永久留存;且將之作為教材,用以教育、世代流傳。」
上人希望投入結集工作的人,都能以真誠、單純之心,清楚了解此一工作的目的,並且以耐心投入。「文史結集,要做得實在、精確;切莫只聽聞一言半語就諸多揣測,或是未能掌握精髓而斷章取義。差毫釐,就會失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