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從心起行
◆8‧22《農七月‧初六》
【靜思小語】混亂的時代,人心覆蓋深灰厚雲,需要陽光朗照;智慧就是陽光,能破除內心黑暗無明。
陽光,穿破烏雲
早會時間,上人慨嘆,人心不調引發戰禍,自陷絕境;就如中東國家敘利亞,自去年三月動亂迄今仍未止息,逾二十萬人成為難民,民眾惶恐度日、苦痛不堪。
「人心擾動、無明起,致使天地濁亂、災難頻生。人類已對大地造成無法承受的傷害,此刻應發揮大愛,彼此疼惜,與天地同生息;莫在人與人之間引發爭鬥,相互殘害。」
上人呼籲,人類要靜下心來,多反省、起覺悟,在此一大時代明辨大是非;當遭遇災難時,則要提起大慈悲,人我互助。
「混亂的時代,人心就像天際深灰的厚雲,需要陽光朗照,而智慧就是破除無明的陽光。」上人期待在大動亂的時代,人人起懺悔心;只要人人共一念心,這一念虔誠可動三千大千世界。
實踐,首重精神理念
王端正副總執行長報告靜思法脈、慈濟宗門文史結集籌備進度,多位清修士以及文發處同仁在座。上人正式定案為「靜思法脈暨慈濟宗門文史結集研修中心」。
上人慈示,除了整理實踐精神理念的志業成果,目前最重要的是呈現靜思法脈的脈絡,必須匯集精神理念、戒律、規範等。「要讓法脈、宗門兩者健全,精神和事相要很明確,『福』與『慧』並重。有精神理念才有實踐的方向,而能讓法脈流傳千秋百世。」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立了多個宗派,近代沒有人立宗;慈濟成立四十周年時正式宣布立慈濟宗,上人教眾必要承擔起法脈、宗門傳續的使命。
「拜師皈依時,師公說:『你我師徒因緣殊勝。你既發心出家,就要為佛教、為眾生。』這幾句話,我很用心地銘刻於心版,而且立即往這個方向走——這就是靜思法脈的思想起源。」
一般人對於佛教修行的認知,是多念佛、除煩惱、證道果、離生死,為求脫離生死輪迴而修行。上人強調,慈濟所認知的佛法,是佛陀通達宇宙萬理的覺悟、開闊心境。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大至宇宙星系、微至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莫不包含於佛陀的智慧之中。慈濟的宗教觀,是讓現代人了解,諸佛菩薩也是從凡夫地經過累劫精進修行,才能成就道果;只要發心立願且身體力行,人人都能成佛。」
上人表示,佛陀的精神與所說之法很有價值,能推展而力行才是真實踐。「沒有理念,就無從實行。期待這次的書籍彙編,不只是說『慈濟人文實踐』,更要闡述法理精神,引導更多人福慧平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