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至二十一日 知「為何而做」
◆8‧20~21《農七月‧初四至初五》
【靜思小語】莫為做而做,應知為何而做,才能在做中提升智慧,人我受益。
祝福,乘願再來
「雖然知道他隨時會走,但是得知消息後,還是很不捨……」早會時間,上人緬懷三天前往生的菲律賓慈濟人醫會呂秀泉醫師,回顧他投入慈濟、帶動菲國「人醫會」的因緣。
一九九五年,當時擔任崇仁醫院副院長的呂秀泉醫師,受慈濟委員林小正師姊邀約籌組義診隊;個性直爽、急公好義的他雖十分贊同,卻擔心彼此信仰不同,「佛教和天主教可以合作嗎?」
「慈濟是不分宗教、跨越國界的慈善團體。」林小正師姊的一句話,鼓舞了呂醫師投入帶動慈濟義診。十七年來,菲國人醫會已在當地舉辦一百五十二場義診,嘉惠超過二十萬名貧苦病患。
呂秀泉醫師雖然帶動慈濟義診,卻直到一九九六年與菲國人醫會成員回精舍過中秋,才真正走進慈濟;此後每年中秋,他都歡喜返「家」探親。三年前,他因為中風住進加護病房,病情始終沒好轉。「即使身體欠安、行動不便,他也堅持坐著輪椅帶動年輕後進參與義診。但今年中秋,卻已無法返臺團圓……」
雖然呂副院長是天主教徒,卻也受證慈濟委員,上人表示,他這一生和慈濟結下緊密的善緣。﹁雖然他的往生令師父很不捨,不過相信他此刻已經乘願再來,續行菩薩道!﹂
創立「慈濟書畫聯誼會」的游孟堅老師,昨日晚間往生,凌晨回到慈濟大學擔任大體老師。游老師十多年來號召全臺書法、國畫同好投入慈濟,致力推廣「家家靜思語、戶戶翰墨香」。
一位是搶救生命的大醫王、一位是幫助慧命增長的好弟子,兩位弟子的離世都讓上人不捨,仍與眾共勉﹁灑脫面對生死別離,來去無罣礙﹂。
合心,凝聚力量
「合和互協是慈濟道場修行的不二法門;人人以誠懇之心付出,自然能彼此合心。」與基隆慈濟人座談,上人教眾發揮「感恩」人文,彼此合和互協,法親力量才能更凝聚。
上人表示,心念調和,社會即能祥和。期待慈濟人能負起淨化人心使命。「讓人心不再污染,環境淨化、濁氣減輕,天下自然無災。」
稍後與臺中慈濟人座談,上人教導,招募人間菩薩最重要的是「募心」。「要用心招呼,使人了解慈濟宗旨與理念;還要讓人感動、起於行動、齊心付出。如此,人間菩薩才能不斷增長,淨化人心的腳步才能開展。」
多年來慈濟人在社區鄰里辦愛灑活動,宣導七月吉祥月,呼籲不燒紙錢,將鋪張祭祀的費用捐作善款。但許多鄉親長久以來習慣在農曆初二、十六拜「地基主」,在農曆七月祭鬼,便將節省下來的祭祀費用以「地基主」、「好兄弟」之名捐款,並焚燒收據祭告神靈。上人懇請大家要正信,不需執著,救濟貧苦就是「普度」。
「承接任務,若只是為做而做、不知為何而做,不僅自己無法受益,亦無法引導他人;法入心,智慧不斷增長,才能引導大眾破除迷信,身心皆平安。」
調念,疼惜大地
大陸無錫靈山慈善基金會副祕書長等人來訪,上人表示佛法要在人間活用,啟發人心正知正見。
「人人本具與佛同等的智慧,只因心念稍有偏差、衍生無明,遂造成家庭、社會問題;又因欲念深重,為了牟利、享樂而破壞山河大地,以致氣候變遷,災難愈增。」上人指出,人心欲念是導致一切災難之首,故須用佛法淨化人心、調伏欲念。
「慈濟人身體力行佛法,四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救助苦難,皆以感恩、尊重、愛面對受災民眾;用菩薩心在人群中帶動,引導人深刻省思、自我改變,啟發愛的能量,以實際行動愛護大地、愛護生命。﹂
既然人類無法停止科技發展的腳步,上人表示,唯有不斷地教育,帶動大家落實節能減碳,才能減緩環境崩壞的速度。「人人做好資源分類與回收,才能在追求商機、消耗資源的惡性循環中,開啟疼惜大地的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