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日 超越俗情
◆8‧19《農七月‧初三》
【靜思小語】有超越俗情的慈悲與智慧,就不會受愛恨情仇糾纏,產生煩惱與無明。
悲智雙運,入群度眾
美國太空總署探測車「好奇號」本月初登上火星,發現上面有山丘、石頭、泥土,正探索其中是否存有生命。與高銓德師兄等人談話,上人表示,這再度證明佛陀的智慧,在兩千多年前即言,宇宙中每一顆星球都是一個世界,無量無數的星球,就有無量無數的世界。
「宇宙如此浩大,宇宙大覺者的知見深廣無量;靜思精舍的修行者,也應該把智慧開拓得更寬廣——了解『慈濟』是事相,『靜思』是理念;具足靜思法脈精神理念,才有慈濟宗門事相。」
上人指出,靜思法脈不能只靠出家僧眾傳續,必須要有具在家身分的清修士與世俗接軌。「一般人總是難以割捨世俗情愛,而衍生種種苦。發願投入清修士行列的年輕人,是以出世之心,輕安自在地投入人群,為天下人做天下事;故可承擔傳承法脈的重任。」
一般人認為,出家修行者不須理會眾生事,但上人強調,靜思法脈一定要惠澤眾生,必須入人群行菩薩道。「慈濟宗門要在人群中救助眾生,而且心境不因出入人群、受人間喜怒哀樂影響。有超越俗情的慈悲與智慧,就不會受愛恨情仇糾纏,產生煩惱與無明;而能悲智雙運度眾生。」
佛陀說人人都有佛性,故上人教導弟子要引法入心,「以佛心為已心」;進而反觀自照如來自性、自我啟發, 了解佛法意趣、探討佛陀心意趣向,帶動人人淨化無明、回歸清淨本性。
人人各有不同的才能,上人表示,在事相上可以發揮各自良能而完成諸事,在理相上則要研討:啟動這些行動的法源自何處?「現在敦促大家著手進行法脈宗門叢書彙整,研修法脈精神、推動宗門入人群,即是要讓後世行事有所依據,並從而鞏固、傳承精神理念,福慧平行。」
除無明草,煩惱不生
十二位返回精舍短期精進的臺南慈濟人,分享心得後向上人告假。上人以「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勉勵大家:「無論做什麼工作,能將心思專注當下,就是修行。」
多年前玉里一位老人因使用割草機不慎,雙腳腳掌被割斷,幸好女兒趕緊把他的腳掌裝在冰袋內,隨救護車送到花蓮慈院;醫療團隊緊急搶救,把腳接回,幾天老人腳掌就恢復知覺。幾年後慈院的周年慶,老人家上臺見證,展現穩步行走無礙。
「這是一則真人實事,警惕我們:做事要把心放在所做的事情上。也慶幸在大家共同付出、護持下,能建立慈濟醫院,及時救治傷病。」
土地上的雜草為什麼要割除?因為草會障礙農作物生長,樹種被雜草包住,就無法長成大樹。上人教導:「心靈的煩惱就和雜草一樣,煩惱愈多,就算已經撒下法的種子,也沒有機會受用佛法,會變成一耳進、另一耳出,永遠記不住道理。日常生活中,要隨時拔除心靈雜草,莫讓無明煩惱滋生。」
很多人認為捐錢蓋寺廟有功德,上人教導大家莫有此想法。「如果沒有修行,光捐錢就想要有功德,其實沒有功德。靜思法脈、慈濟宗門的修行,不是只在佛堂裏誦經、拜佛,而是為天下、為社會付出。」
上人叮嚀大家在各社區道場要好好帶動,讓大家了解真實的修行方向——工作就是修行,日常生活中就能修行。「師父常教大家『多用心』,不只是教大家聽經後要多用心,而是深入體解法脈、宗門精神,做每一件事都要『多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