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0期
2012-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生命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志為護理
  喜樂證言
  草根菩提
  生命的禮物
  聞思修
  慈院志工筆記‧臺北
  大懺悔
  會心一刻
  親師生交流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0期
  十四至十五日 「甘」心味道

 

◆8‧14~15《農六月‧二十七至二十八》

【靜思小語】甘願做——「甘」的味道要出來,才能做得歡喜。

心靈平坦

近年來,國際間因「四大不調」災禍頻頻,早會時間,上人期許慈濟人加強內修外行、淨化人心的腳步。

「真善美的人間淨土,就在你我一念間。要從善法中帶出最誠懇的信仰——信己無私、信人有愛;讓人人在有愛的大環境中,如受春風吹拂,而能互信互愛。人人慈悲喜捨、信實誠正,而且心靈平坦、互愛互助,天地就能平安無災。」

太平洋海面上又有輕度颱風「啟德」形成,上人叮囑各地慈濟人保持警覺,關懷社區孤老殘弱;多一分預防,就多一分保障。

用情活絡

「一味談『法』不談『情』,做事無法起歡喜心;人與人之間欠缺活絡感情,就好像工具對工具,無法凝聚共同理想而前進。」

十五日與慈大醫學院楊仁宏院長及林碧玉副總執行長談話,上人教勉,慈濟人常說「甘願做」,「『甘』的味道要出來,才能共同為利益人間而努力。」

慈濟推動遺體捐贈的生命教育與人文教育理念,近來受到海內外醫學教育重視,紛紛前來觀摩與學習;然海外醫學院對解剖大體的儲放方式,仍有提升空間。上人表示,捐贈者是重要的「老師」,不是醫學生學習的工具,要將心比心,以感恩、尊重、愛相待。

「有真實的人體可供學習,要心懷感恩與尊重。慈濟醫學教育要建立有情、有愛的典範,真正在教育中落實人文,延續大體老師的無私大愛。」

戒在行中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提及,佛陀原本沒有制戒,因為人性善良,知道理後會自我調整;但是隨佛出家的弟子日增,也有人習氣難改而犯錯,造成團體困擾,佛陀遂制定戒律,要求弟子遵守。

「制定志工培訓規範,只是讓大家有行事的準繩,如規如矩不致偏差。但更重要的,是培養每一個人的節操,否則缺乏道德意識、不肯遵守,再嚴謹的規範也無作用。」

上人表示,最好的互動就是「身體力行、一起投入」,再視時機、用方法,以感性說法,引導有心人了解道理,學習人間菩薩的腳步。

靜思勤行

「為何慈濟志業能從無而有、遍及國際?是什麼力量,能讓慈濟人無私付出、全心全意投入?」對彰雲嘉慈濟人開示,上人表示,慈濟志業能遍及國際,是全球慈濟人發心在各地付出所成就,許多人非佛教徒,卻都以靜思道場為心靈依歸,自許為「靜思弟子」。

「無論宗教信仰為何,慈濟人皆以『慈濟』為人生方向,以『靜思』為精神理念。而『靜思』的理念,是要回歸佛陀時代——找回人人本具的清淨無染佛心。」

上人表示,慈濟是宗教團體,但宗教觀不同於一般佛教道場。「慈濟提倡的是『念佛要念入心』,希望人人體會佛心、提起佛心,在團體中藉事練心。慈濟也是一個社會團體,要讓團體恆久不變質,必須有穩固的精神理念,那就是——靜思法脈,要時時殷勤精進體會此『道』。」

「靜思法脈勤行道」雖是靜思道場的修行重心,卻沒有放棄社會人群,且由「慈濟宗門」廣為發揚。上人指出,慈濟人秉持此「道」而利益眾生的心,純淨可貴;希望大家多吸收法,以自修、度人。「唯有將『感恩、尊重、愛』深植於心,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發揮力道。」

穩固道心

彰化張金潭師兄年輕時就很喜歡念佛,鄰居黃玉珠師姊看他有善根,邀約他做慈濟,然師兄執著念佛修行;前後長達十年,師姊未能成功接引,仍不放棄。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張師兄深刻感受念佛修行實在「來不及」,應該起身行動,從此加入慈濟志工行列;愈是投入,愈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法喜。師兄說,在慈濟為利益眾生而廣結善緣,正是修行成佛的福慧資糧。

上人以此教眾,投入慈濟活動之際:「要真正體會法脈與宗門的精神理念,才能建立穩固的道心,遭遇逆境才不會惶恐、迷茫。」

此生的人生劇本是自己過去所寫,上人勉示,順逆皆要坦然以對。「正信者知因緣果報,故能安然自在面對人生起落。希望大家時時用心接受法!」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