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0期
2012-09-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
  生命練習題
  蔬國人物誌
  志為護理
  喜樂證言
  草根菩提
  生命的禮物
  聞思修
  慈院志工筆記‧臺北
  大懺悔
  會心一刻
  親師生交流道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一二年八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馬來西亞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0期
  六日 整心地

 

◆8‧6《農六月‧十九》

【靜思小語】下功夫整平心地,去除石礫、雜草,作物才能成長豐收。

下功夫,耕福田

蘇拉颱風土石坍塌、淹水災情餘悸尚存,太平洋東方海面又形成新的颱風「海葵」。早會時間,上人憂心風雨使災區雪上加霜。

「瞬息之間,土石崩坍摧毀了山海美景,掩蓋了許多人的家園。相較於大自然的威力,更顯人類渺小。」

上人感嘆,人類過度開發山林,如同將山體剝皮、剖肚、割腸,地球受毀傷,四大不調造成人間之苦。「唯有人人守本分,不為享受而增加大地負擔,才能讓自然環境慢慢恢復生機,使眾生平安。」

看到氣候變異、國際間自然災害愈益嚴重,上人擔心未來糧荒問題,也擔心現在農業以機械化、化學藥劑耕種,污染土地、亦使生態失衡;故敦促慈發處推展「慈善農業」。

「現在想要回復傳統自然農耕實為困難。老一輩農人已老邁,中生代不想接手或是改用機械、化學藥劑,加上過去政府長期鼓勵休耕,許多農家轉業……將致優良的自然農耕方法失傳,讓臺灣喪失自給自足的農糧供應能力。」

上人表示,慈善農業非為獲利而做;眼看世界上許多產糧國因為水災、乾旱而致農糧產量大減、糧價提高,甚至限制出口,將來糧荒問題會更嚴重。「身為天地間的一分子,要與天地共生息。臺灣面積不大,應用自然的方法耕耘,自給自足又健康,且能回復自然生態。」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之根本,上人表示,慈濟慈善農耕剛起步,要好好下功夫,才能做出成果。「出家人以『福田僧』自許。要將修行視同耕作,下功夫將心田整理得很漂亮,土壤肥沃,沒有石礫、雜草,才會有收穫。」

感恩心,付出愛

與醫療事務監察委員黃煌雄先生、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等人談話,上人感嘆醫病關係惡化,醫護喪失使命感,產生種種危機。

「從醫者,必定有救人之心。只是社會風氣扭曲,讓病患與家屬淡失感恩心,動輒威脅控告、鬧上媒體,使醫護人員自覺多做多錯,喪失救人熱情。」

上人期望社會大眾重新認知醫療工作的價值,感恩、尊重醫護人員「再造之恩」,使其自我肯定而甘願繼續投入搶救生命的工作,才能改善醫療人才缺乏問題。

「人生之『生、老、病、死』都須倚靠醫療,正因為醫療如此重要,社會大眾應予以尊重;醫療工作者也要建立受人尊崇的品格,不只醫治患者生理疾病,還能關懷其心,建立真誠醫病情。醫療品質提升,病患生活品質才會提高。」

上人表示,現代醫療科技大幅提升,但醫療品質的提升不只是靠精密儀器,還需要跨科室合作,不斷累積臨床經驗。「醫療工作無可取代,期待每一位醫師都是人醫典範,以尊重、平等的愛心,守護全民健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