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 堅持做「對的事」
◆8‧5《農六月‧十八》
【靜思小語】對的事情,堅持去做;不該做的,堅持不做。
功能與良能
「每天清晨三點起床後,每一分秒都在忙碌中,但是我從不覺得壓力大,只有感恩心——感恩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在付出。」志業體同仁人文營今於精舍圓緣,上人開示,推動全球慈濟人無畏艱辛、不求回報、盡心力付出的動力,就是「慈濟人文精神」。
就如北京七二一強降雨釀災,受災範圍廣大,北京慈濟人從災難發生迄今,持續勘災發放,展開雙手擁抱受災民眾、膚慰他們的心;近日臺灣慈濟人也為蘇拉風災而持續協助清掃與發放。上人表示,這就是慈濟人法入心、法入行,故能心甘情願在菩薩道上拔苦予樂。
「若缺乏人文,志業只能發揮功能,無法發揮良能。慈濟志業需要人人以誠、正、信、實之心,發揮無私大愛為人間付出。放下身段、縮小自己,就是值得大家學習的人文典範。」
上人祝福人人以歡喜、甘願的心圓滿此次學習,將來在生活中、崗位上,「踏踏實實運用每一分秒,提升生命價值、增長慧命。」
感恩鋪長路
廣州《僑星》雜誌總編輯任海鷹女士來訪。任女士請問上人,慈濟成立數十年,已形成一股無法估量愛的力量,「您在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感觸是什麼?遇到困難時,如籌措建院經費,是什麼力量支撐著您?」
「兩個字——感恩。」上人表示,打從內心的感恩是真正的慈濟人文。「我常說,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只要自己做事無私,我相信人人心中有愛,都能發揮愛心共同付出。成立慈濟四十六年來,我時時感恩有大家的愛心支撐著我。」
花蓮慈濟醫院動土時,籌到的建設經費僅三千萬;上人說,遇到再大的困難,從未想過退縮。「對的事情,堅持做就對了;不該做的,同樣堅持不做。所以面對該做的事情,我不會半途而廢。」
任女士再問,缺乏信仰是否會使人心趨於浮躁?上人表示,「宗教」其實是人生的宗旨與生活的教育,富有內涵又生活化,可以提升自我修養;而宗教應具有包容性,如印尼慈濟人在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社會,幫助習經院近萬名院生,從供應白米、義診服務、擴建硬體等,到陪伴院生們學習耕田種稻,如今習經院已能過著自力更生的生活。
又如海地大地震過後,以美國慈濟人為主力的賑災團隊也長期陪伴,並協助天主教修女重建學校、修復教堂。上人總結而言:「天地之間無不都是一家人,宗教也不分彼此,要為天下人做天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