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6期
2013-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走出心牢 相信的力量
  人間‧問路
  同個屋簷下
  生命的禮物
  天涯共此情‧美國
  特別報導‧椰林藍天海南拾寶
  人間‧問路
  出版書訊‧《翠巒微風》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6期
  助學祝福 環衛工辛苦不心苦

 

整潔的市容,來自他們日夜清掃的無聲身影。
志工走進弱勢環衛工簡陋的住處,
傾聽一個個為生活撐持的故事,
助學助一臂之力,讓愁緒滿面的父母換上慈顏。


清晨五點,城市尚未甦醒,巷弄街道上已經有環衛工拿著掃帚、畚箕,清理垃圾的身影。他們四點左右起床,騎著單車或是電動車抵達崗位,可能還來不及吃早餐,就開始上工;早上八點左右結束,回家緊接著打零工或是整理家務;下午再度出門,進行第二個時段的市容清理。

環衛工人原則上一天排兩個班,工作七小時,月薪約一千元人民幣。「我一天工作十個小時,早上頂別人的班,下午再從六點掃到半夜十二點。」劉瑞環因為家裏貧窮,主動頂替工友的缺,就為了多賺五百元,「房租一個月六百元,再加上水電費,工資一半就沒了。」

劉瑞環原本跟人分租一間公寓,後來兒子周友民升上高三,為了給他獨立的空間準備升學考,硬著頭皮也把其他房間租了下來,「他有心讀書,也很認真,我就算還要多打幾份工,也要給他一個房間。」

一對兒女尚幼時,劉瑞環的丈夫意外捲入一樁冤獄,被判處十年刑期;官司造成地方不小的騷動,鄰居難免閒言閒語,那段期間劉瑞環不僅打起精神照顧孩子,也安撫他們的心理。十年來縮衣節食,勉強度日,然而幾年前,卻接手扶養了兩個孩子,「我的大伯殘疾、大嫂弱智,生了孩子沒辦法照顧,都是親人,我就接過來養。」

兩個男孩現在上幼兒園,活潑好動,將他們視如己出的劉瑞環負擔更大了,像陀螺一樣每天兜著四個孩子轉;幸好丈夫獲釋了,在物流公司開貨車送貨,賺錢分擔家計,也讓辛苦多年的劉瑞環得以喘口氣。

一條馬路,兩樣世界

海口市約兩百萬人口,負責市容清潔的環境衛生工人超過八千位,「海口、瓊海、三亞,這幾個大城市的環衛工,就屬海口薪水最少,但垃圾最多。」在海口市環境衛生管理局服務二十多年的領導何娜說明。

劉瑞環的故事正是這些環衛工家庭的縮影。工資微薄,如果再遭遇變故,學齡子女就可能被迫失學。慈濟志工注意到這群社會底層的清掃人員,去年九月起開始幫助貧苦環衛工子女安心就學。

家訪的過程,志工發現,就在住家的轉角處、車水馬龍的鬧區中,有這麼多弱勢家庭為生活咬緊牙關打拚著。洪意婷說:「如果沒有親自走一趟,真的很難想像,僅隔著一條馬路而已,這一邊是富人住的華廈,另一邊是貧民住的簡陋屋子。」

〔圖說〕年僅四十餘歲的環衛工媽媽,有著超乎年紀的滄桑面容,每天工作磨出兩手粗厚的繭,攢的錢幾乎都讓三個孩子繳學費。志工定期發放助學金,希望讓她稍稍喘口氣。

位於海口市郊區,兩間坪數不大的木頭房、鐵皮屋,裏頭住著七位隸屬「渣土管理所」的環衛工人;他們工作的內容比清掃街道更辛苦,專門負責建築廢料的清理、運輸和排放等處置工作。

五十八歲的符史曜說:「這個工作做了快二十年,隨時待命,一通電話打來就要趕過去。」他的代步工具是一輛破舊的老式單車,接到環衛局領導下達的信息,就騎著單車前往定點清理,「開發商製造的建築垃圾沒清完,也由我們去善後。」

海南朝著國際旅遊島的概念邁進,垃圾量隨著遊客增加,清潔工作更加吃緊。建案興盛的海口市,每天都有建築垃圾,公路上灑落的渣土也都由環衛工人清理,車輛來來往往,清掃過程隱含風險。

符史躍工作辛苦,月薪約一千五百元,省吃儉用下供應獨子符策理上大學。「平常撿柴火煮飯,簡單買一些菜,沒必要就不買東西。開銷盡量節省,錢存下來給兒子繳學費。」符史躍的妻子三年前因肺結核往生,父代母職的他,性格真誠,對兒子的照顧與關心總是表露無遺。

「爸爸除了賺錢養家,也給我很多愛。他主動關心我的學業、健康,也會跟我說一些道理。」符策理在廣西讀大學,約四、五個月才回家一趟,平常父子倆通電話聯繫感情。符策理返家從不跟同學一起包車,「包車一趟要一百九,我搭火車再坐船,只要一百二。」

符策理平時會找時間打工,去年十月起接受慈濟助學金後,終於可以將全副心力放在課業上;符史躍學問雖然不高,總會教導兒子人情義理:「我跟他說做人要懂得感恩,接受幫助,將來一定要懂得回報。」


貧中之富,母愛寬宏

蹲在地上將一張張報紙攤開疊齊,馮瓊蘭和女兒李敏跟著志工一起整理回收資源。

十七年前,馮瓊蘭領養了一個月大的李敏,「我和先生沒有小孩,當時籌了兩千元帶回這個孩子。」等到李敏懂事之後,馮瓊蘭沒有隱瞞她的身世,反而主動告知,「出生證明上面有她生父生母的名字,我告訴她,如果想找爸媽,我可以找人幫忙。」後來李敏貼心的一句:「我就只認你們是我父母。」讓馮瓊蘭感動很久。

李敏長得清秀漂亮,高二的年紀本應該是課業壓力大的階段,但是她活潑地說學業沒什麼煩惱,反倒是少女心事一籮筐。她坦誠得很可愛:「愛漂亮、想跟朋友玩,還有好多想做的事在腦子裏轉,但是媽媽總不讓我去。」

馮瓊蘭懂李敏的心思,但是生活的壓力讓她無心順應女兒的要求。她和大多數環衛工人一樣,每月所得不敷支出,往往還要撿回收變賣,貼補家用,「以前還負擔先生的醫藥費,生活更吃緊。」

幾年前先生往生,馮瓊蘭的生活重心就放在女兒身上,為了節省交通費,她下班繞去接李敏放學;有時候累了,說話口氣不好,母女就會起衝突。單親媽媽的心苦與孤單,孩子可曾體會?

滿心操煩、少有笑容的馮瓊蘭,去年十月在慈濟助學金頒發會場被志工無私的付出感動,當場捐出助學金,並報名當社區志工,「社會上還有很多人比我更困難,我還年輕可以多幹活,這筆錢就拿去幫更需要的人。」

〔圖說〕環衛工人馮瓊蘭(右一)工作之餘,專程參加冬令發放;幫助更需要幫助的人,讓她跳脫心苦,珍惜現有的幸福。

如今馮瓊蘭月收入若有盈餘,就會捐出助人。李敏有空跟著媽媽出來做志工,看著媽媽勞動之餘做環保的身影,李敏感覺到她的轉變:「媽媽做慈濟以後,脾氣變溫和了!」

一年四次的助學關懷,是慈濟對五十一個清寒環衛工家庭的祝福。就讀高三的吳惠敏說:「看到那麼多志工的身影,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助學活動讓我明白,人生除了學習,最重要的是學會感恩。或許幾年後,我也能加入志工隊伍,讓需要幫助的人感受到溫暖。」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