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6期
2013-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走出心牢 相信的力量
  人間‧問路
  同個屋簷下
  生命的禮物
  天涯共此情‧美國
  特別報導‧椰林藍天海南拾寶
  人間‧問路
  出版書訊‧《翠巒微風》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二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6期
  實業家的回家路

雄心壯志推著他們拚搏商場,
在金錢名利中迷茫追逐,
驀然回首,生活空虛乏味,家人倚門望歸。
親情如此寶貴,他們終於回家了,
在彎腰付出的汗水中,安住心靈而富有。

〔圖說〕陳宏靜(左)與蔣付軍(右)年紀相仿,先後從家鄉來到海南打拚事業,如今成為慈濟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


夜深了,手機鈴響喚醒熟睡的蔣付軍,甫接起電話,另一頭的陳宏靜開始講起在海南推廣慈濟的想法。蔣付軍愣了一下,驚呼:「天哪,這麼晚了,你不睡,還在想這些!」

蔣付軍與陳宏靜是海南當地實業家,一個代理經銷冰淇淋、一個從事房地產;年輕時兩人一前一後離鄉背井來到海南,追逐過金錢名利與塵世浮華,發現總是轉瞬成空。中年之際加入慈濟,人生曾經感受的苦,也在行善與付出中,慢慢轉苦為甘。

推銷員的奮鬥與沈淪

「在海南差不多二十年了,事業起起落落,最開心的就是最初每天賣冰淇淋的那段時間。」來自河南的蔣付軍個子高,緊皺的眉宇間總帶著一些愁,但談起來到異地打拚的回憶,眼底有了笑意:「我當冰淇淋廠推銷員,從清晨四點到深夜十一點,勤奮地騎車送冰淇淋,一個月的業績比其他人都高。」

「海南時晴時雨,我的衣服和著雨跟汗,一會兒溼一會兒乾,衣服抓一抓還有碎鹽!但是可以幹活,雖然累每天都很幸福。」

蔣付軍曾在酷寒下奔波東北三省扛水泥,卻遇到老闆賴帳不給錢;初來海南時,身上的錢還被人騙個精光。每一段從零開始的日子,他都是靠著比別人勤奮肯做的精神掙取機會。

「人往高處走,沒多久我就被挖角了。」其他廠的條件好、待遇高,二十多歲的蔣付軍就隨順機會換了工作。經驗累積之下,後來有能力自己做代理商,也從河南接來妻小定居海南。

「可是當時不懂得管理,哪個商場要冰淇淋就往哪兒送,幾個月下來沒結帳,二十多家商場都欠我錢。之後金融風暴,很多商場倒了,我收不到貨款,虧得一塌糊塗。」上世紀九○年代,中國的企業之間因為拖欠貨款,曾爆發一波「三角債」的連鎖債務危機,蔣付軍身在其中,也頻頻打官司。

他的生活就像在豔陽下溶化的冰淇淋,化為一灘不討喜又膩口的糖水。「那時候心很煩,就把火氣出在員工和家人身上,他們都很怕我。」蔣付軍說,員工在他面前噤聲,孩子跟他更是無話可講,「家裏的電話、桌椅都不知道砸了多少。」

日子愈過愈荒腔走板,也讓原本就僵持的夫妻關係,雪上加霜。「當初婚姻由父母做主,結婚後我從來沒對老婆說過好話,甚至還會打她。後來事業受挫,跟她的關係就更差了。」蔣付軍在家庭、事業找不到動力,便開始向外尋求娛樂,經常徹夜未歸,「花天酒地、唱歌、賭博樣樣都玩。」

然而,夜夜笙歌的日子也得不到慰藉,生意上的好友吳錦瓊就介紹他念佛,「我在樹下靜坐念佛,心是定下來了,卻沒什麼上進心。」

〔圖說〕經商多年的蔣付軍,看盡富貴虛華,有感而發:「情人多了沒有愛,房子多了沒有家。」現在他由衷覺得,能夠彎腰付出的人生,最幸福。


找回熱情,完成必修課

二○一○年慈濟冬令發放,吳錦瓊邀約蔣付軍來搬大米,蔣付軍說:「流流汗忙一忙就搬上癮了,覺得幫助別人好開心。」那陣子蔣付軍將積欠的貨款處理告一段落,心情漸漸輕鬆,再加上志工初體驗,讓他恍若新生。

穿上志工服,他彷彿找回了熱情,也開始認真地把志業當成事業在做。「起先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立大功,會有這種我執的心態。漸漸的才發現——不是我為慈濟帶來了什麼,而是自己從慈濟得到的太多。」

蔣付軍說做環保以後,椎間盤突出的疼痛不再復發:「以前三天兩頭去按摩,也不見好轉。」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他一百八十多公分的身高,因為茹素減了將近二十公斤,現在八十公斤的體格結實又健康,「重要的是吃素以後腦袋清楚了,脾氣也變溫和。」

連續三年參與慈濟冬令發放,今年蔣付軍邀請兒子、弟弟一同參加。一路看著父親的改變,大兒子蔣炯說:「爸爸的態度變得很隨和也不動怒。會主動跟我和弟弟聊天,也跟我們說慈濟。」

蔣付軍常找機會和兩個兒子聚在一起,彌補過去父子情感的空白,「從他們三歲開始,我就很少陪伴,連吃頓飯都很少,如今都二十多歲了……有一次在公園散步,我就跟他們懺悔,承諾要重新來過,做個不讓他們丟臉的爸爸。」

後來兒子傳了一則短訊給他:「疼兒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愛他們的媽媽。」短短一句話,道盡兒子體貼母親的心,也點出了蔣付軍未完成的課題。

「家活懶,外活勤。」是妻子對於蔣付軍的微詞。幾乎是全職志工的蔣付軍,之所以能無後顧之憂的做慈濟,其實有賴妻子在背後扶持事業、照顧家庭。談起她,蔣付軍的語調總是低沈帶著歉疚:「我虧欠太太很多,只能實際去做才能夠彌補。」以前不做的家務事,他現在主動分擔,掃地、拖地、洗碗。

曾有朋友不相信蔣付軍會因為做慈濟而改變,說了一句涼話:「如果他變好,我的名字倒著寫。」而今蔣付軍的改變,大家都有目共睹。只是對蔣付軍來說,別人怎麼看並不重要,最珍貴的是他及時面對過往的錯誤,挽回家庭親情、開展人生的行動。

 
房產經紀人的賺與虧

二○○○年底,陳宏靜和太太鄭霞美窮困失意地告別深圳,搭著火車一路往南。漫長的鐵軌沿伸出記憶,搭配著火車轟隆轟隆的行駛節奏,往事彷彿穿透光陰,歷歷在目。

因為家貧,陳宏靜二十歲就離開故鄉福建到廣東深圳闖蕩,從學炸油條開始,做過食品、電子等生意。雖然事業逐漸有起色,因為陳宏靜的野心,落得最後生活無著。

「十多年來曾經擁有的不少,最後車子、房子都抵了,我們還欠債五、六百萬。」打拚這麼久,陳宏靜換得一身窘迫,還有鄭霞美的怨懟:「我跟著你,不求你賺多少錢,輕鬆過日子就這麼難?」他氣盛地回了一句:「跟著我,不是賺一個億,就是虧一個億。」留下鄭霞美無聲的怨嘆。

〔圖說〕「過去追逐名利就像在搬石頭,愈搬愈多,還常常砸了自己的腳,苦累不堪。」如今陳宏靜將時間和力氣投注在利益他人,做志工的過程中發現並改進自己的缺點。

南下的長路最後停靠在海南,南方的太陽曬得陳宏靜豪氣蓬勃。急著揮別陰霾,他四處借錢逞險做房地產,「欠太多錢了,就覺得要做大生意,才能賺錢把洞補起來。」後來,陳宏靜經手多種房地產項目,名氣做得很大;原本小有盈餘,卻因為好大喜功,造就外強中乾的局面,「賓士車買回來,卻要借錢去加油,我經常做這種事。」

事業起伏,迷迷茫茫的時候,陳宏靜將心力轉移在學習國學與佛法,在經典中尋得慰藉與寧靜,明白一些道理,但生活中還是有很多煩惱、是非。直到二○一○年七月炎夏的夜晚,一場攸關生死的意外,迫使他檢視自己的生活。

那天,陳宏靜被一位蒙面黑衣人以尖刀襲擊,當場昏厥不省人事,身旁的鄭霞美膽顫心驚應變:「我嚇傻了,攔車拖著他去醫院。」遭刺傷的部位有胃、大腸、小腸等處,失血量達四千西西。

整個事發經過,鄭霞美表現得鎮定而堅強,她打電話將孩子安頓好,徹夜在手術房外等候,「我預感這次不好過,手術八個多小時,我跪著念佛到天亮。」

所幸,陳宏靜脫離險境,住院休養十二天。他說:「想不出自己得罪了誰。住院期間,我每天讀經,讓心情平靜。」學佛多年,他警覺這是因緣果報,開始思考:「僅是追求艱深的佛法經論,似乎不夠。」


求法若渴,做環保「行經」

「亮名師兄說要『行經』,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二○一一年廣州慈濟志工陳亮名等人到海南舉辦茶會,陳宏靜參加以後,發現佛法不只可以修身養性,還可以在生活中落實,於是開始做環保。

「起初還顧慮面子不敢撿,就從淨灘開始練習彎腰撿拾回收物。」後來陳宏靜定期在環保回收日跟志工一起整理資源,回收物多時,就開著自己的車幫忙載。「餿掉的湯湯水水流出來,太陽一曬,車就發臭了。」陳宏靜笑說自從載回收物以後,都沒人想坐他的車。「後來資源愈來愈多,我捐了一輛車作為環保車,除了可以裝載更多回收物,開出去又能推廣環保。」

陳宏靜求法若渴,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著慈濟的法:「早上四點半連線禮拜《法華經》,在車上聽慈濟的DVD,回到家就看大愛電視,睡前讀上人的著作,如果睡不著就聽大愛網路電臺。」他有感而發:「做慈濟,不是就沒有缺點;是發現自己的缺點,然後改進。」他說,以前讀經,知道的多做到的少,所以會覺得煩惱,「現在聽上人說法,從做中學,學中覺,心情開朗許多。」

樂於分享在慈濟的喜悅,陳宏靜逢人就說慈濟:「我先從親友著手,帶他們認識慈濟,再透過做志工增長見聞,他們就會很有感觸。」鄭霞美幫忙帶動,已有十位家族成員加入志工行列。

在海南從事房地產十多年,四十五歲的陳宏靜不曾買房,一家人租屋而居,鄭霞美難免叨念幾句;有趣的是,兩人開始做慈濟之後,鄭霞美不念了,陳宏靜卻買了一間房讓家人安身,他說:「以前除了親人,不太喜歡邀人來家裏作客;現在做慈濟,心胸比較坦蕩,歡迎大家來走一走,也想要有自己的家。」

他們明白,這個家如今真正的富有,是因為心靈終於找到安置之處,有力量能扎實跨步向前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