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志工 跨越生命分水嶺
 |
〔圖說〕陳文在今年初的冬令發放問候貧苦老人;從養尊處優的會長夫人變成身段柔軟的志工,她感恩家人的全心支持,「他們說把我捐給慈濟了。」 |
萍水相逢在海口,
在關懷貧苦孤老的過程中,看淡自己的煩惱,
也把生命擺渡到另一端——
從配合到承擔,從知福到造福。
一千多位民眾有的眼眶帶淚、手捧竹筒,有的臉漾笑容、相互感恩,各自帶著感動離開海口人民大會堂。這一幕,海南慈濟志工一年前根本想像不到。
志工陳文說:「去年的歲末祝福一百多人參加,規模小卻很溫馨;今年我們選在眾所皆知的人民大會堂,而且進入社區一個一個邀約參加,希望更多人認識慈濟。」
他們將歲末祝福的布置物品一一拆卸搬進車內,當會場最後一盞燈關閉,忙碌的夜回歸寧靜,但善的漣漪在人心間波動,志工也沈澱了幾年來的收穫,滿懷信心。
兩年多來志工定期舉辦活動,但多數人仍對慈濟感覺陌生。「有一天早上,我穿灰天志工服出門做慈濟,鄰居看到就問:要去打高爾夫球啊?」張琴笑說,在海南島這個旅遊勝地,打高爾夫球是盛行的運動,「但是經過這次歲末祝福,我穿同樣的衣服搭車,司機知道我們是慈善團體,也很認同我們做的事。」
「很多人在歲末祝福後報名要當志工,還有一位年輕人發願要當南部三亞市第一顆慈濟種子。」來自臺灣、年僅三十歲的洪意婷說:「善門已經打開,未來我們必須更踏實腳步。」
從南京到海南
海南開始有慈濟發展,因緣來自一對在南京做慈濟十多年的臺商夫妻李萬財與林淑女。二○○九年底,因為兒子和孫子氣喘再三復發,他們決定聽從醫師的建議,搬遷到氣候溫暖、空氣乾淨的地方養病。
李萬財想,這是個發展慈濟的機會,他打開地圖研究,「看到海南,就覺得很合適。」
李萬財笑說人生地不熟,剛好前臺資企業協會會長石永和妻子陳文有意做慈濟,「我們就從聊天、喝茶開始。」兩對萍水相逢的夫妻開始邀約認識的家庭來聚會;林淑女的廚藝好,「我就教年輕人做巧克力、教媽媽們做素食。」
被美食吸引,進而加入慈濟的張琴說:「我進門都還沒參觀他們家,就直接進廚房了。那些素菜擺得好美又好吃。」二○一○年,李萬財幾乎每個月定期舉辦家聚,「我們聊家常、談慈濟,也看電視聆聽上人開示,慢慢地和大家結好緣。」
二○一○年十月初,海南連續七天的強降雨,造成十六個縣市淹水,近兩百萬人受災。陳文跟著李萬財、林淑女去受災縣市之一的文昌市勘災。
連續五天,對第一次勘災的陳文是一大挑戰,拿著紙筆用心記錄災情和居民的需要,「我們只有三個人,其中淑女師姊還抱病參加,那種精神讓我很感動。」
因為慈濟會務,林淑女經常在臺灣、南京、海南三地奔波;海南水患初勘前身體出了狀況,「那時候我突然沒辦法走路,坐、躺、站都覺得不舒服,上下飛機都是坐輪椅。」
不捨李萬財和陳文兩人去勘災,林淑女止痛藥一吃、護腰一綁,咬著牙仍舊如期從南京飛往海南,上午還疼痛難耐,下午竟然不痛了。
李萬財與林淑女的身教,一路跟在身邊學習的洪意婷全看在眼裏:「萬財爸對電腦不熟悉,常常瞇起眼睛看著螢幕摸索;淑女媽身體不好,一天到晚都在病。他們還是用心的做。」除了幫忙分擔,她也督促自己趕緊跟上他們的腳步,「與相關單位溝通慈善發放的工作,有時候忙得灰頭土臉,聽萬財爸開導完,心情就轉換了。然後告訴自己,我的肩膀還要承擔更多。」
志工杜少玲說,冬令發放前的志工培訓,剛好是好友的女兒要出嫁,她很兩難,「但想到淑女師姊告訴過我要把握因緣,學會放下。」她早上七點拿著紅包登門跟朋友道歉,八點就去參加培訓,「那天看到好多來自華東、臺灣的師兄師姊,個個都很精神,我就這麼從頭開始學起。」
做中學、學中覺
停留海南島兩年,李萬財與林淑女在二○一二年初春回到南京。當志工聽到李萬財預告這個消息時,愣了幾秒,眼眶些微泛紅。「我告訴他們要開始獨立囉,接下來我只在旁邊看。」就像推著站在鳥巢邊的雛鳥展翅一樣,李萬財放手讓志工自己主持讀書會、下鄉訪視,「他們比以前更積極,只要給空間和時間,就可以做得很好。」
 |
〔圖說〕杜少玲(前排右一)、洪意婷(前排右二)、陳文(後排右二)、張琴(後排右四)等海南志工,投入慈善訪視更彼此關懷;三年來逐步成長,點滴是李萬財與林淑女(後排左一、右三)的經驗傳承。(相片提供/洪意婷) |
離開以後,李萬財和林淑女沒有再回來海南,洪意婷說:「前腳走、後腳放,他們做得很徹底。」不過,今年回到臺灣過農曆年的李萬財和林淑女說:「過往的情誼其實都惦記著。他們現在有廣東志工團隊陪伴,我們很放心,就是祝福。」
廣東與海南僅隔著瓊州海峽,在廣東志工陪伴下,海南志工二○一二年走進敬老院關懷長者,也幫助清寒的環衛工家庭子女安心就學,並且落實環保回收。這批慈濟種子從草創時期一路相互陪伴,也在付出中得到成長。
「做慈濟,是一道生命的分水嶺。」洪意婷大學畢業後離開家鄉臺灣到深圳的電子公司上班,薪水雖然優渥,但每天工作曾長達十六個小時,「那時候覺得自己很苦,是用生命在換錢,拿到錢以後就開始計畫怎麼把它花掉。」
洪意婷離職後,來到海南陪伴在此經商的雙親,並加入慈濟成為全職志工,在訪視關懷中看到生命的價值:「有一次我拿結緣品給一位奶奶,她說不要,我以為她覺得東西不夠好;但她說自己什麼都有了,希望我們把東西給更需要的人。」而殘疾人士的臉上不見愁容,也給她很大的學習:「他們的生活苦,卻很知足。反而我們從城市來的人,很幸福,卻覺得苦。」
有著婆婆媽媽的古道熱腸,杜少玲與感恩戶互動自然而真誠。她說,過往生活裏沒有老人,她也不敢跟長輩互動,相關活動能躲則躲,「我是進了慈濟才知道什麼是膚慰。覺得心態要轉變,看到志工牽著老人家的手噓寒問暖,我也學著蹲低身子,抱抱他們,然後話家常;次數多了,也就不怕了。」
張琴在團隊中多承擔香積、帶動活動,笑口常開、活潑樂觀。然而二○一一年底,先生因為生意上的金錢糾紛入獄,讓她的生活脫離常軌,「聽到消息我的腦袋都空了,然後浮現很多的﹃為什麼﹄。」
陳文除了陪伴張琴面對問題,也頻頻帶她做慈濟,讓她暫時忘卻煩憂,「但是回到家,我就發呆、胡思亂想,也睡不著。」看到張琴的狀況不穩,洪意婷還住進她家,幫忙照顧兩個兒子,「有意婷在旁邊支持,心裏真的安定許多。」
志工們惦記著張琴,生活中的點滴可見貼心。「她們買菜都會買兩份,一份就塞進我家的冰箱;出差回來,還順道買衣服給孩子。有時候又送個香皂、圍巾……跟金錢多寡無關,這些關懷讓我覺得窩心。」
張琴說,遇到困境曾經有想不開的念頭,但是做慈濟讓她見苦知福:「想一想,自己的問題也不算什麼,而且從法親身上得到的愛很多,現在我盡全力做慈濟的事。」
●
陳文的先生是前臺資企業協會會長,她出門在外有著會長夫人的光環,「臺商朋友都叫我大嫂,進慈濟以後被叫陳文師姊,第一次聽到還全身起雞皮疙瘩。」陳文笑說,做志工不僅讓她找回名字,也學會彎腰:「以前都是別人為我服務,現在就要主動遞椅子、端茶,這當中身分的轉換,都是學習。」
陳文與石永發心提供了兩間房子讓志工聯誼,兩年來志工人數也不再屈指可數。歲末祝福當晚,陳文演繹完「圓夢」手語後,情感澎湃地在後臺流下了眼淚,這番真情流露源自於對家鄉有很深的祝福,也是她的承諾:讓更多愛心種子在此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