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 為心地「降魔」

◆ 2‧18《農正月‧初九》
【靜思小語】心靈不受欲念所縛,才能安住「靜寂清澄」的境界。
不迷於色,不追求欲
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子夜即傳來祭祀的鞭炮聲。早會時間上人開示:「過去農業社會,人們對於長養萬物的天地,懷有敬畏、虔誠、感恩之心,故祭祀『天公』、『三界公』。如今,多數人逐漸淡忘禮俗背後的深遠意涵,只是出於個人私心欲念,拜求天公賜福。」
臺灣民間信仰的「天公」,即玉皇大帝,是眾神之首;「三界公」即三官大帝,掌管天、地、水三界,可說是自然界的守護神。上人感嘆現代人雖然拜天公、拜三界公,但平時行事欠缺對天地的敬畏,「總認為『人定勝天』而為所欲為,自作『三界公』,實是愚癡。」
佛典記載,三界「欲界」之中,有三十三天的「天主」釋提桓因,會助人修行,而他化自在天的「魔王」波旬,會擾亂修行人的道心、障礙修行人的道業。上人開示:「無論護法神或魔王,其實都在自己心中。『降魔』就是降伏起落不定的心念,調伏煩惱雜念,如此才能堅持道心,修行路上不退轉。」
上人教眾,心歸於道、安住真理,就不會隨著欲念追求而迷失;修行路上時時戒慎虔誠、自我檢討,就不會受「魔王」誘引而偏差。
新聞報導,過年期間新北市平溪湧入大量人潮,道路動彈不得,引發民眾抱怨。上人感嘆,忍受遠途往返的舟車勞頓,又在擁擠的觀光地進退兩難,何苦來哉?更何況,天燈升空,如同許多火源隨風飄散,十分危險。
「人們總是只看到眼前的『色』,為了滿足『欲』念而追求感官刺激,心受外境迷惑,身、口、意不斷造業,引發種種人禍災難。」上人教眾,不受欲念所縛,才能逍遙自在,安住「靜寂清澄」的美好心靈境界。
「資深」也要「情深」
來訪的黃平璋先生伉儷,歎服上人即使身有病痛,仍然每天清晨對眾開示及出門行腳的毅力與意志力。上人言:「即使每踏一步都感覺痛楚,只要還能行動,每一步我都感恩。」
近七十位北區合心組隊師兄、師姊,回憶早期接受上人教育的深刻體會;自我期許「資深」也要「情深」——要生生世世延續與慈濟的長情大愛。
靜暘師姊分享,有幸跟著上人,能夠入正法,真的要很珍惜。有一次她對上人說:「我的心原本髒髒的,被上人的法洗淨一半,來生您要幫我洗心就比較容易了。」上人反問:「為什麼不在這輩子就把心完全洗乾淨,還要留到下輩子?」
當時她不懂,直到近年參與《水懺》共修、經藏演繹後,才恍然大悟——內心留這麼多污垢,來生還能做人、還有機會遇到上人嗎?於是下定決心把自己的心洗乾淨。
何瑞真師姊分享,上人常告誡大家,「無緣大慈簡單,同體大悲不容易」,強調法親之間要相互疼惜與關懷;因此她自勉放下私情小愛的執著,永遠懷抱謙虛態度修正習氣,認真、踏實做好慈濟人的本分事。
林月雲師姊分享自己是從佛門進入慈濟門,過去經常聽經聞法,自認懂得很多,無形中起了「貢高我慢」心;但是做慈濟之後,就很少講「佛言佛語」。有一次覺得自己把過去所學的佛法名相都忘了,實在可惜;請示上人以後,上人教導要如靜暘師姊,講淺白易懂的「現代語」,「大家才能一聽就懂,感受得到也做得到。」
早期委員互動就像「母雞帶小雞」,組員間感情深厚,後來要分區分組,因為「舊情綿綿」,大家都很不捨。如今,她看到社區裏的法親簡直比親人更親,老菩薩三餐有人噓寒問暖甚至送餐,出門也有人接送,還有人幫忙打理家事……在她社區的慈濟人已是「八代同堂」了。
上人開示:「俗親的緣只有一生一世,此生結得好緣,來生又是好緣相報;結得壞緣,則有壞緣來牽絆。法親之間的緣卻是生生世世,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互動,永遠輕安自在。」
繫緊鞋帶,重新出發
陳金海師兄分享,自己是由善門入慈濟門,只因為想做好事,就拿著《慈濟月刊》一路找到花蓮。在大殿做早課時,聽到上人開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就此認真努力做慈濟。上人回應:「緣深,把握住一句話即能一路跟隨,帶動慈誠菩薩、護法金剛,真的很感恩!」
林勝勝師姊分享,上人曾言:「念佛念得很好聽,不如講話入人心。」對自己深有啟發。近來有機會返回精舍協助文史結集工作,整理上人的開示,就好像回到早期親受師父教導,內心充滿法喜。
林智慧師姊分享,過去自己實在「零」智慧;得遇上人教導,在慈濟團體中學做人、看見自己的習氣,才真正啟發智慧。上人教導「未成佛前,先結好人緣」、「要縮小自己,縮到能進入別人的瞳孔、深入別人的心,而不刺傷人」,讓她領悟到遇事應先自我反省。
有一次她向上人訴說先生的不是,才剛發話:「他喔,他都是做……」上人知道她要說先生總是當粗石來磨自己,立即接話:「做什麼?是做鑽石哪!鑽石如果磨鑽石,也是愈磨愈亮!」從此師姊自勉不能當粗石,也不能視別人為粗石。
林雅美師姊分享,曾跟上人說:「師父,我傻傻地跟著您,也跟了二十年了。」上人回答:「不是『傻傻地跟』,真正聰明的才會跟上來。」辦活動遇到挫折,她回花蓮請示,上人教導:「辦活動只有一天,做人則是一輩子的事,不要為了辦活動而與人結惡緣,得不償失。活動要辦得歡天喜地——『歡天』就是讓資深者歡喜,『喜地』就是讓新進的人歡喜,還要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歡歡喜喜。」
二十多年前,有人批評慈濟人「修福不修慧,像一隻小鳥只有一隻翅膀」,雅美師姊以此請示上人。上人只是輕輕回答:「一隻翅膀就能飛,也算是神鳥!」
文素珍師姊分享,上人經常給予弟子最適切的指導。「前幾天上人問我,最近有沒有認真招募會員?三十多年前的熱情是否依然存在?我捫心自問,熱情真的減少了。在此發願:要綁緊鞋帶、重新出發,把熱情找回來!」
貼近佛心,恆持道心
「回憶是寶藏,藉由回憶可以一再提醒自己,心不散亂,方向不偏差。」上人對這群長久跟隨的弟子開示:「人的本性像一面明鏡,即使累生累世受無明染著,只要用功擦拭,即能重回清淨;只要下定決心修行,功夫會愈來愈扎實,好緣也會愈結愈廣。」
學佛的目標就是成佛,要到達佛境,上人強調,必定要行菩薩道,在人群中見苦知福。「從四十多年前做慈濟開始,我就期待每一位弟子一根扁擔挑雙擔——福、慧一肩挑。大家要了解師父的用心、深入佛法修除習氣,且持續為天下眾生付出。」
是否真正「聞法入心」?上人表示,就看能否身體力行佛法。「學佛貴在『知道』也要『做到』,要時時精進、守志奉道,才能真正貼近佛心;貼近佛心,自然就充滿溫馨、柔軟的愛,能夠照顧人人的道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