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心靈大掃除

◆ 2‧8《農十二月‧二十八》
【靜思小語】正向思考、樂於助人;心靈富有,人生富足。
境不轉,心要轉
五十多歲、行動不便的李先生,獨居在臺北市松山區十坪大的鐵皮屋裏,平日由里長及鄰居為他送三餐。近日,鐵皮屋內因久未清掃傳出異味,鄰居提報給慈濟;慈濟志工取得李先生同意,二月三日到他家大掃除、汰換家具,並為他沐浴更衣,讓裏裏外外煥然一新。
在高雄則有一位七十多歲獨居的顏婆婆,因身心症足不出戶。慈濟人接獲社會局轉介後經常探訪,讓長年獨居的她感受到家人般的溫馨;師姊也鼓勵婆婆走出家門做環保,起初她偶爾來環保站摺報紙,仍常自怨自艾;前年八月她受邀到高雄巨蛋觀看「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後,心靈隨著隆隆鼓聲如夢初醒,此後不只積極做環保,且每月捐五十元善款、每逢慈濟發放日還會到高雄靜思堂幫忙。
臺南的慈濟照顧戶楊太太,丈夫中風臥床,她曾因受不了生活壓力而埋怨。慈濟志工長期陪伴、與她分享上人法語;從大愛臺看到還有人過得比自己更辛苦,她響應「竹筒歲月」日存善款,發心幫助世界上貧苦飢餓的人。現在的她心念知足,對未來懷抱希望。
「苦不堪的人生,假如有人關心、走入其生命世界,就可以一步一步接引他們出離苦難心境;即使生活依然窮苦,心念一轉,心情甘願就能歡喜面對。」
早會時間,上人感恩慈濟人長期關懷照顧戶,培養出感情,引導他們了解因緣果報,放下埋怨的心,正向思考、樂於助人,為心靈做大掃除。
「境不轉,心要轉;心靈富有,就擁有豐富人生。」上人鼓勵大家,不只為了迎接新年而大掃除,也要藉此除舊布新之時,清除心靈的煩惱、雜念,改正不良習氣,維護身心健康。
惜因緣,信心深
「時間留不住,但是空間可以用心拓展與守護。想要成就諸事,最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心志一致、理念相同;信心要深、要廣。」
與大陸華東慈濟人座談,上人勉眾珍惜共同做慈濟事的因緣,合心協力付出。「人生苦短,身外之物再如何求取總是有限。要記得慈濟人都有共同的『一大事因緣』——要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使天下無災無難。」
大陸經濟迅速發展,社會快速蛻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人心愈不安定。上人提醒,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需顧好人心道德觀念。「若人人只顧自利,就會危害他人。此時正需要慈濟人文來穩固道德秩序、穩定人心,讓人心本具的善性不因暴利引誘而埋沒。」
無論身處何地,上人叮嚀所有慈濟人信心要深,要有相同的立志——利益社會人群。「但願人人珍惜因緣,堅持心志、深心信解——相信慈濟這條菩薩道是正確的,堅定心志不斷深入、了解並且力行。」
愛無量,願無量
慈濟精神以佛法為基礎,上人要求弟子正信而不迷信。「心正法就正;所謂『法』,就是方法。有正信、正念,就能秉持正信佛法而行正道。心正無私就能如法,讓人歡喜與感動。」
上人強調,要做到「如法」,就要合和互協,才能啟發更多人以清淨大愛利益人群,讓社會展現祥和氣氛。
慈濟視宗教為「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上人期許大陸慈濟人以身作則,落實「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宗門人間路」的精神理念。「靜思法脈勤行道——要內修誠正信實,發四弘誓願,以毅力恆久堅持;慈濟宗門人間路∣∣要外行慈悲喜捨,用誠懇的心度眾生。」
如何將「付出不求回報」,及「與人合和互協」的精神,帶到各地落實?上人教導,「大慈無悔愛無量」——對無親無故的苦難人,能以無量大愛付出,看到人人歡喜幸福,即感歡喜;大慈就有大量,心胸開闊,即使受到惡言惡語對待仍不以為忤;對於共同付出的法親,更要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心念互動。
「大悲無怨願無量」——即使做好事,也難免遭遇人事障礙和困難;既是出於志願,面對他人的批評責難,只要問心無愧,不要埋怨;做好自己本分事,還要用寬心善解對方,且用耐心接引,真正達到無悔無怨。
「大喜無憂樂無量」——心寬念純,就能時時歡喜自在、做得快樂。「大捨無求恩無量」——付出無所求,還要由衷生起無量感恩。
上人敦勉,法親之間要用心溝通與互動,人人落實內修外行的法門,就能與眾合和互協,接引、廣招人間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