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好因、好緣、好果、好報

◆ 2‧3《農十二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定心定力,從佛法中生;無量法門,在人群中得。
慈悲喜捨,福慧雙修
早會時間,上人分享昨日花蓮區委員慈誠與志業體歲末祝福的見聞與感動,「看到四大合一、合和互協,無論是法船或法海,皆展現真、善、美的形象,令人震撼!」
上人以「四大合心同精進,慈悲造福,施無悔怨;喜捨修慧,捨無憂求」,讚歎人人法髓入心、增長慧命。
「『慈悲喜捨』是福慧雙修的法門——慈善志業以『大慈無悔』之心幫助苦難;醫療志業以『大悲無怨』的精神救拔病苦;教育志業以『大捨無求』的心全然付出;人文志業則為人間灌注清流,『大喜無憂』讓人智慧增長。」
今逢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精舍延續四十多年的冬令發放、與照顧戶圍爐的日子;適逢週日,醫療、教育志業體眾多同仁清早即來到精舍,參與香積、義診等工作。藥師法會中,上人感恩大家把握機會合心付出、結善緣。
「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人生歷程。不過,到底這一生所為何來?此生應該怎麼過?要用心探討、找尋正向。莫停留在凡夫的無明迷茫中,不斷造業;聞法有體悟,更要起身力行付出,匯聚愛的能量,為世間拔苦予樂。」
普賢警策文:「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上人引以教眾:「生命隨著每一個日出、日落漸漸減少,時光匆過,年歲漸增、身軀漸老。既知人生無常、生命有限,就要把握當下尚能自主運用的人生,精進修行,莫空過時日。」
上人勉眾感恩此刻思慮清晰、四肢健全,能為人間付出的機緣,日日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意。「時時自我警惕,謹慎身、口、意不使偏差,才能修得好因、好緣、好果、好報。」
引法入心,心靈脫貧
花蓮是慈濟的發祥地,上人期許在地的慈濟人要有足夠的人力與承擔力,負起接待全球慈濟家人的責任。
「要承擔此一重任,要有勇氣,還要自我充實『舊法新知』,多理解一分,慧命就多成長一分,才能讓海外志工從你們身上『取經』。」
今日發放並與照顧戶圍爐,上人肯定花蓮慈濟人用愛呵護每一個弱勢家庭,也叮囑,除了發揮慈悲心照顧孤貧老弱者,也要用智慧引導,提振他們積極向上的心。
「《無量義經》云:『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菩薩度眾生,徹底救拔其身心之苦;慈濟人對於所幫助的對象,不只助其急難、濟其匱乏,還要引導他們打開心門、懂得付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做手心向下的付出者,讓心靈『脫貧』。」
上人致勉,即使每天都很「忙」,要忙於修福增慧,莫讓「心」「亡」了。「要時時謹記:慈濟不僅是慈善救濟的人道團體,更是精進學佛、用心力行佛法的團體。師父對大家的每一句叮嚀,要認真聽、認真做,認真殷勤才符合『靜思法脈勤行道』。」
農曆新年即將來臨,上人祝福大家心中有佛、行中有法、法中有禪。「定心、定力,在佛法中生;無量法門,在人群中得。要發大心、立大願,以身作則樹立典範,讓國際人士來到花蓮,感受滿滿的法喜。」
慧命園丁,呵護善種
寒假「慈濟教師培訓研習營」暨「大專教師暨校長人文教育研習營」圓緣,上人開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教育的真理。但是現在的教育,是否落實『傳道』?孩子能否尊師重道?」
感嘆教育環境改變,上人殷勉師長們照顧好個人形象,樹立起讓孩子們敬仰、學習的典範,才能向學生「傳道」。「為人師者,不只在課堂上授課,平時的儀表、言行,都要合於『師道』——為人師之道;要從有形的、觸摸得到、見聞得到的形象與作為展現。」
佛法中,「有為法」指有所作為、有形有相、聽得到、看得見的事物;無形、無相,無須作為即恆久存在的真理,則是「無為法」。上人表示,教育要運用方法,以有為法表達出無形的真理。
「不是學生不可教,是老師沒有用對方法。除了要用對方法,還要有良好的『境教』,用心在校園裏營造出人文氣息、優良校風。」
硬體環境建設容易,最不容易的是軟體。上人期勉為人師者,要自問有沒有真正發大心、立大願?有沒有提起菩薩心、父母心來對待學生?
「立志為人師,就要為人類守護慧命。要作孩子的心靈園丁、慧命園丁,讓一粒粒善種子萌芽茁壯,智慧與日俱增,將來才能成為對社會人群有貢獻的好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