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新生代 醫界新芽
在同樣的教育資源下,
原住民學生的能力和表現與一般生不相上下;
十七年來,護理科「原住民專班」五百名學子畢業,
在護理場域就業改善家庭經濟,
也為部落新生代踏出一條途徑。
當有人比喻孩子是種子、命運是風,種子隨風,可能落在任何一片土地上,教育就像無私的陽光、空氣、水,栽培種子茁壯與開花。
一九八九年,慈濟護專(一九九九年改制升格為慈濟技術學院)在花蓮創立,座落在充滿嵐霧的中央山脈山腳邊,引入師資和軟硬體資源栽培學生。七年後,學校設立「原住民專班」的獎助辦法,將散落在花東縱谷、山海之間的原住民種子聚集在此,保障他們求學五年期間的學雜費、伙食費、住宿費、書籍費全免,每個月還能領取小額零用金。
 |
〔圖說〕青山依傍、綠意盎然,慈濟技術學院坐落在原住民眾多的花蓮,是教育部指定的原住民重點發展學校。(相片提供╱慈濟基金會) |
落在沃土中,這些種子的生命開始不同……
減輕負擔,專心志向
三年前,就讀花蓮新城國中的太魯閣族學生鍾亞琴,母親罹病往生,照顧大妹和腦性麻痹么妹的重擔,落在未滿十八歲的她身上。幸而國中導師陳勇志,協助鍾亞琴以優異的成績申請各項獎學金和社會補助,才能勉強度日。
陳勇志擔憂鍾家的經濟,無法讓姊妹繼續升學,因此引導鍾亞琴考取慈濟技術學院護理科「原住民專班」的獎助生資格。
如今,鍾亞琴即將升上專四,也漸漸地喜歡護理,最讓她放心的是,她可以繼續升學、學習一技之長,每個月的零用金還能照顧妹妹們的生活。今年,大妹鍾亞珍也考取獎助生資格,成為姊姊的學妹。鍾亞琴有感而發地說:「幸好有『原住民專班』,否則我不敢想像我們姊妹的未來。」
在新城國中任教十四年的陳勇志說:「我們學校原住民學生很多,有的因為家境清寒畢業後即刻就業,也有升學後因為繳不出學費或生活費吃緊而中輟。」陳勇志會在國一新生入學後,就開始了解他們的興趣,進一步提供他們與志向相符又可減輕負擔的升學方向。
慈濟技術學院校長羅文瑞說,不少花東地區國中老師肯定「原住民專班」的獎助生制度,並鼓勵成績優異、家境清寒的原住民學生來報考,「近幾年來,新城國中、秀林國中等學校老師,不僅協助原住民學生準備考試,甚至開車載學生來考場,一路陪伴應考。」
羅文瑞強調:「隨著資訊便利和族群通婚的普遍,原住民學生和一般生漸漸地無明顯差異,在資質、能力各方面更是不相上下。只要給予教育環境和適當資源,原住民學生的表現也會很突出。」
生活穩定,規畫未來
二十四年前慈濟護專創校,培育能夠照顧地方的護理人才,並增加東部地區原住民學子就學、就業的機會。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陳紹明解釋,當年證嚴上人看到不少原住民少女國中畢業後,年紀輕輕即離家工作賺錢,十分不捨,「若她們有機會繼續在家鄉受教育,扭轉困境的力量就會比較大。」
 |
〔圖說〕護理科「原住民專班」成立十七年來,提供原住民護生周全的獎助辦法,讓他們安心求學,習得一技之長。 |
一九九六年慈濟護專獲教育部核准,護理科增設五十名「原住民專班」獎助生名額。由於早年學習環境懸殊,原住民學生跟一般學生一同參與北區聯招,原住民學生競爭力明顯較弱,入學人數也很少。陳紹明說:「所以我們採取『獨立招生』,讓成績合格的原住民學生入學,相關費用由基金會給予獎助,讓他們安心學習一技之長。」
目前在花蓮玉里榮民醫院精神科服務的林郁芳是第七屆護理科學生,也是第一年受惠於「原住民專班」的獎助學生。她說:「當時家裏有債務,時常要跟親友借錢生活。如果沒有獎助生的資格,我可能就要放棄走護理的夢想,改讀職業學校。」
林郁芳說,姊姊在臺北的學校讀護理,學校也有給予補助,「但慈濟對原住民學生的照顧很周全,除了學雜費等費用全免,還有零用金;我甚至還能領獎學金幫助家裏。」
姊妹倆都讀護理,時常交流兩校之間的特色,林郁芳說:「姊姊畢業以後,選擇急重症護理;在慈濟,無論社團或課程都時常會進入社區,也間接啟發我對老人照護的興趣。」
林郁芳已經畢業十多年,家裏的經濟狀況也隨著姊妹陸續就業而改善,「現在我的生活很穩定,也很喜歡護理工作,還有經濟能力可以規畫未來。」
來自部落,關心部落
為了照顧更多原住民學子,二○一一年,「原住民專班」每學年的招生名額從五十名增加到一百名。目前全校專班學生約近四百位。
「原住民專班」雖然是獨立招生,但為了避免產生族群區別,原住民學生會分散在護理科五個班級當中,與一般學生一起上課。
對五專剛入學,十六、七歲的學生而言,學習護理的目的和意義其實很模糊。有些學生是體諒家中經濟欠佳無法支持自己追求興趣,於是試著喜歡護理;有些學生則是年紀尚輕,就體會過生離死別,所以立志學習護理,照顧身邊的人。
面對多元族群以及對護理興趣不一的學生,護理科的班級經營和教學都是一大挑戰。師長除了關心學生的交友狀況,也定期邀請傑出的護理人員和校友回來經驗談。
護理科系系主任彭少貞說,系上的原住民學生學習狀況兩極,「部分學生成績較落後,多半是受到家庭或打工等因素影響。我們會針對重點科目,開設課後輔導協助學生跟上進度。」
 |
〔圖說〕專二的護生藉由「部落關懷與學習」課程深入部落,從服務學習中認識原住民的生活與文化背景,體會護理的本質與意義。 |
特別的是,護理科在去年開設了一門選修課「部落關懷與學習」,帶領專二的學生進到水源部落和三棧部落,從護理的角度關心部落民眾的健康。
一學期十八堂課程,讓學生在未走進醫院接觸病患以前,得以先深入部落關心民眾的用藥安全與居家衛生。有人生澀地向民眾索取藥袋核對藥品;有人初見部落覺得驚詫:「部落跟我想像的不一樣。」也有人熟稔地使用族語開始跟長者交談。
任課教師之一的羅淑芬,是臺東關山客家人,嫁為原住民媳婦的她,決定開設這門課程,除了任教十五年的經驗累積,亦是身處兩種不同文化的體悟。
「課程除了帶學生認識部落的醫療衛生狀況,另一層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文化習慣與健康的關聯。」她解釋,客家人勤儉,擅於醃漬食物以利保存;原住民好分享,打獵或祭典的成果會分給親友。文化的差異衍伸出不同的飲食習慣,進而產生不同的疾病。「原住民不是只在部落也在城市,是到哪兒都會遇到的族群。如何與他們互動?如何衛教?這些都是可以學習的。」
羅淑芬感慨地說,部落需要多一些護理人員投入,但大部分原住民學生畢業後還是會想留在都市。「護理是一種價值,這堂課若能喚起學生對部落的關懷之情,再結合他們在五專所學和職場上的臨床經驗,機緣成熟,未來他們可以寫計畫、申請經費為原鄉服務。」
護理價值,臨床起步
學生走過專一、專二銜接國中課程的共同科目和基礎護理,專三、專四開始碰觸護理專業核心和短期實習;到了專五整學期的醫院、社區實習,考驗他們將過去所學應用到臨床的靈活度,也是讓他們對護理價值有更深刻體會的時刻。
 |
〔圖說〕十餘年來,學校每年舉辦「原住民文化體驗營」,帶領學生實際走訪部落,從中認識文化特色,也學習相互包容和欣賞。(相片提供╱慈濟技術學院) |
來自臺東大武鄉,五專畢業目前正在進修日二技的林樹婷,在實習時有很深的體悟:「有一位阿嬤病況突然加重,時間僅隔一天,容貌、身形完全變了,我幾乎認不出她,再沒幾天她就離開了!」還有一次在產房實習,林樹婷在嬰兒室看到產婦的爸媽正在窗外看新生兒,「玻璃的一邊是正在老化的生命,另一邊則是剛出生的嬰兒,當下我體會生老病死的循環都是在一瞬間。」
畢業近十年,目前在門諾醫院呼吸照護中心服務的林雯馨,聊起實習甘苦意猶未盡。那年大林慈濟醫院剛啟用,她自告奮勇遠從花蓮到嘉義去實習,「那裏多是閩南人,我不會講閩南語又是原住民的外表,本以為會格格不入,結果大家都很熱情。」
她認真地服務病人,曾有患者要出院時,送了一個刻著她名字的鑰匙圈給她表達謝意。「我很感動,覺得自己護理的起步受到肯定和鼓勵。」林雯馨至今仍保存著那個鑰匙圈,在職場上倦怠時,藉此提醒自己莫忘護理的初衷。
時代變遷,看重自我
目前慈濟技術學院全校兩千五百名學生,約有四分之一是原住民;校方設置原住民事務組,由同是原住民的組長李春蓓和組員吳雨蓉,處理原住民學生的相關事務。
臺灣的原住民族有十四族,吳雨蓉說:「我們學生除了邵族外,其他十三族都有;還有排灣族的頭目、魯凱族的公主來當學生!」
不少原住民家庭往都市遷移,現在的學生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識有限,校方因此建立原住民博物館,收納十四族的傳統文物,並開設母語、傳統技藝、部落文化體驗等課程,學生也組成原住民相關社團。
原住民事務組辦公室的擺設裝飾不僅溫馨且「原味」十足,不少學生會在課餘時間駐足,李春蓓和吳雨蓉也會與學生談心,用正向的言語勉勵學生肯定自己,建立自信。
李春蓓在學校服務二十二年,她察覺每屆學生氣質都很不同,「早期的學生資源不多,但是普遍樂觀爽朗,也勇於突破困境;現在的學生聰明、有能力,卻缺乏自信,常給自己設限。」
她兼任體育老師,平時與學生的互動密切,她說不少原住民孩子來自經濟較差或破碎的家庭,表面看起來很開朗活潑,其實大多報喜不報憂,有心事不見得會說。「但是打打球、流個汗,他們就會跟我聊上幾句,這時候就會知道他們家裏有事、功課有狀況或是失戀等等。」
近幾年,李春蓓和吳雨蓉舉辦講座邀請在原鄉著力很深的賢達人士來校演講,「希望藉這些典範指引他們一個方向,讓他們不要看輕自己。」
口耳相傳,手足同校
每次接近畢業季,就是護理科忙於招生的時候。早期「原住民專班」招生,只在花蓮地區六到八所學校宣傳;幾年下來,學校對原住民學生的照顧成了口碑,親友口耳相傳之下,姊妹、兄弟、雙胞胎相偕前來就讀不在少數。
今年護理科擴大招生,日前動員全科老師前往花蓮地區二十多所國中宣傳,也分頭至全臺六家慈濟醫院附近的國中學校進行招生。
 |
〔圖說〕在護理實驗室的模擬臨床情境中,學生熟練護理技術,為進入醫院服務病患奠定專業基礎。(相片提供╱慈濟技術學院) |
二○○八年以後入學的「原住民專班」獎助生,畢業後必須在慈濟醫院服務五年,今年應屆畢業的獎助生就是第一批需履約的學生。三月下旬,六家慈濟醫院到校招募應屆畢業的獎助生人才。學生表示:「雖然是履約,但畢業後即就業,是一份保障。」
護理科也開設考照班,協助應屆畢業的原住民學生,免於在外花錢補習也能準備護理師證照考試。多年來學生表現一向不錯,去年護理科系原住民學生的考照率達百分之七十六,比全國考照率百分之四十一高出許多。
教育是「大捨無求」的志業,無法量化也無法立竿見影,需要時間去等待;十七年來,慈濟基金會投入兩億多元,栽培近五百位原住民獎助生學成畢業。
他們都是護理界的新芽,在鳳凰花開的時刻離開校園,再次隨著風,停留在另一塊土地,帶著護理的使命繼續生葉與茁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