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9期
2013-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技術學院原住民專班
  銀髮之愛
  草根菩提‧福建泉州
  生命的禮物
  人品典範‧馬來西亞
  天涯共此情‧海地
  天涯共此情‧印尼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9期
  二十四日 調和心,串聯愛

 

◆5‧24《農四月‧十五》

【靜思小語】調和你心、他心、我心,串聯善念、愛心,天下祥和溫馨。

遠離「黑色暴風雨」

香港天文臺二十二日發布最嚴重等級的「黑色暴風雨」警報,持續五個半小時的雨勢伴隨狂風和閃電,航空交通受阻、學校全面停課、股市一度暫停交易。

早會時間,上人以「黑色暴風雨」比喻心靈風暴。「人心狹窄、是非不分,一點小事就猛鑽牛角尖,愈鑽愈深、看不到光明——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黑色暴風雨』,使人看不清前路,心靈混亂不安。」

人心混亂失控,叫喊衝突如雷電轟鳴。上人籲眾莫譁眾取寵、流言惑眾,隨不實訊息鼓譟人心。「調和己心,用平靜的心釐清事相,不興風作浪,社會才能平安。你心、他心、我心皆調和,善念、愛心串聯,天下就能溫馨祥和。」

全球有超過一百個慈濟社區道場,每日透過視訊連線聆聽「靜思晨語」、「志工早會」。上人肯定大家日日聞法入心、精進不懈,心靈世界虔誠平靜;亦期許人人心中有法,以開闊的心待人接物。

「對人要提起善解、包容心。知足、感恩,來自於善解、包容——懂得善解、包容,日子就能過得歡喜、滿足。」上人強調,有寬大的心胸,人與人之間就能和平相處;心平氣和理性處事,就能轉危為安。


有權有責立宏願

慈濟是人間菩薩團體,為利益廣大眾生,必須不斷培養人才。上人於基金會董事會中致勉,身處團體核心的主管們,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天下為重。

「要有健全的團體,就要有健全的人心。法水要入心,莫像水管,只是讓水流通過;唯有將法水儲存在心,才能隨時運用、隨時滋養慧命。」

四大志業需要學有專精的人才投入,上人總是以感恩、尊重、愛,全然付託。「我尊重每一個人,以『普天三無』的寬闊心量對待;希望大家也要彼此珍惜、相互尊重,共同一心為大地人群付出。」

世俗人的心態認為,得罪「王爺」無妨,因為王爺不會責怪;反而是「小鬼」難纏,千萬不能得罪小鬼。上人希望大家莫有此心態,要真正做到相互尊重。

「天下米一個人吃不完,天下事一個人擔不起。有人願意跟你我有志一同,為苦難人付出,菩薩道上不孤單,彼此應該感恩、尊重、愛。」

人人都有一念心,各人的心,能否合為一心?上人勉眾:「以愛出發,不以私利出發,彼此就能合和互協;人人用心、合心,天下就無難事。」

四十多年來,慈濟人由少到多,空間由近至遠,承擔愈來愈繁重。對於核心的主管,上人致勉「有職權,就有職責」。「心量要寬廣,更要發心立宏願。招募人才進來,就要授予職權、授予責任,讓大家安心發揮良能。」

全球慈濟人擔負菩薩使命,付出無所求;上人期勉同仁也要「守志」。「要學習志工歡喜付出而不計較的心態,發大心、立宏願,在崗位上用心盡力付出。」


守戒有愛傳法脈

「慈濟大團體『以戒為制度』,有了戒,團體才會永遠善而美。」上人期待同仁們以「同事度」相互提醒,遵守規範、守持戒律,共同維護慈濟團體的制度。

此外,團體中還要「以愛為管理」。上人教示:「愛如雨露,能滋潤人人心地,讓菩提種子萌芽、茁壯,蔚然成林。心中有愛、心量寬闊,才能以開闊的胸襟培養人才、扶持後進,使愛的能量如大樹般根深葉茂,穩固永續。」

有戒、有愛,建立制度,還要認真執行。上人期許能用心建立組織架構與管理方式,讓大家清楚地依軌而行。

「廣度眾生是我的心願。期待大家『合心共慧命』——你我合心,共同以佛陀的慈悲大愛與智慧,為世間苦難人付出。將慈濟菩薩道鋪得平、鋪得穩、鋪得廣、鋪得長。」


宗教情操不退轉

接續舉行慈濟功德會董事會。上人指出,功德會是慈濟基金會的「母會」,但願在出家眾及清修士共同努力下,呵護、帶動四大志業更有承擔、更有宗教情操。

「四十多年來,慈濟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皆是應社會所需而逐步開展,不為營利,惟願『為佛教、為眾生』。」上人期許每一位同仁都能融入慈濟的「慧命共同體」,以誠懇心傳法、立宏願利益眾生。

「期待大家回歸佛法的精神理念、提起使命感,共同為天下人做天下事。即使遭遇困難與挫折,只要心存佛法,就不會輕言放棄。」

為了未來的法脈宗門傳續,上人期許大家除了自己用心投入,也要不斷培養人才。「但願靜思法脈能得天下英才、立四弘誓願;更期待大開慈濟宗門,人人發四無量心,力行慈悲喜捨。」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