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至二十八日 享福莫如造福

◆5‧21《農四月‧十二》
【靜思小語】享福而不造福、放縱欲念造業,福報享盡,苦報就來。
恆持初心
一般人多是「熱心易發,恆心難持」;早會時間,上人舉述一則不同於一般人的實例。
住在嘉義大林的鄒清山先生,二十多年前得知慈濟即將在大林建醫院,捐出一甲多土地襄助;醫院施工期,他每天清晨三點多就到工地為工人熬煮消暑的青草茶;醫院啟業後,仍持續種藥草煮青草茶,為同仁、志工及來院民眾奉茶……
「即使生病、家中失火,或是颱風、寒流來襲,他都不曾休息,數十年如一日,恆久付出。雖是看來人人能做的小事,只因為少了一分恆心,少有人能做到。」
上人讚歎,慈濟能在大林成就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磐石,今年七十八歲的鄒老先生與家人的付出,實在功不可沒。「修行亦然,堅持恆心與毅力,才能有成。」
真正有福
「有一次在小木屋禮拜《法華經》,突然感受到佛陀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般『靜寂清澄』的境界……事隔五十年,那境界仍明朗存在腦海中。」
與宗教處同仁談話,上人以此親身經歷,印證佛陀所說「人人本具佛性、都具有開闊無涯的心靈境界」。
佛典中提到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還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六道」。上人表示:「即使造了善業,得以在富裕如天堂般的境界享受福報,但若只是享福而不再造福、隨著欲念造業,福報享盡,仍要受貧窮苦難的果報。」
非洲民眾生活普遍貧窮,但上人讚歎本土志工心靈單純、受教,自造有福人生。「慈濟人給予資源、予以教育,開啟了受助者心中豐富的愛,改變了他們的人生方向,發心投入志工行列,照顧比自己更貧窮的人;這分大愛,為當地社會注入一股希望。」
貧苦國度,很需要實質救助與精神帶動;上人期勉同仁提起大承擔力,支援海外慈濟人幫助當地居民、帶動本土志工,為更多人創造有福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