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59期
2013-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技術學院原住民專班
  銀髮之愛
  草根菩提‧福建泉州
  生命的禮物
  人品典範‧馬來西亞
  天涯共此情‧海地
  天涯共此情‧印尼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〇一三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59期
  六日 綻放大愛光明

 

 

◆5‧6《農三月‧二十七》

【靜思小語】以慈暉照耀苦難地,以大愛光明照亮黑暗人生。

敞開「愛心之門」

「學佛,若不認真攝受、修持,只是原地踏步。能夠深心、虔誠修持佛法,心靈浸潤法水,己心即能與佛心會合。」

晨語時間,上人教眾堅定心志、恆常精進,為眾生付出無所求,則分分秒秒皆能累積福慧。

廈門慈濟人每月定期關懷照顧戶,其中二十多歲的玲玲智能障礙,同住的父親、伯父也有輕度智障與精神疾病,故住家髒亂不堪。慈濟志工一年多來用心與這家人互動,送來便盆椅教導玲玲自行如廁,也帶動家人打掃,協助改善居家衛生。

「人間菩薩發揮耐心、愛心,長時間陪伴集貧、病、殘等多重苦難於一身的人們,終能以慈暉照耀苦難地,讓黑暗的人生顯現大愛光明。」早會時間,上人以此教眾,只要以愛膚慰,就能為眾生打開心門,讓寒凍的心地感受溫暖。

「人生有愛最幸福,有愛的人生最平安、美好。要時時敞開愛心之門,讓心中充滿愛的明亮光輝。」


接引「大孝善行」

臺南慈濟志工楊麗真經常邀約父母參加慈濟活動,八十多歲的父親楊必卿前年觀賞「法譬如水」經藏演繹後,深受感動,開始參加社區讀書會,兩年多來未曾缺席,今年投入慈誠培訓。

上人欣言,行菩薩道度眾生,首先要度最親近的家人。「接引父母同行菩薩道,是回報父母恩的最佳方式。」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記載,佛陀向路邊白骨頂禮,表示歷經長久輪迴,世間眾生都有可能是我們累生累世的父母、子女;無論彼此之間是好因緣或惡因緣,都隨著過去造作的業力而上演一齣齣人間悲喜劇。

上人引以教導:「為人父母者,應作孩子的模範,以身作則教育子女養成好品德。為人子女者,要將父母給予的身體用來利益社會人群,不只自己行善,也接引父母同行菩薩道;如此就是大孝善行。」


靜思「淨如琉璃」

二○一一年泰國水患,皇家海軍醫院皮優洛將軍以其創立的「琉璃光基金會」,協助慈濟申請賑災物資免稅通關;感於慈濟大愛精神,之後特別來臺皈依上人,法號濟承。

今日,濟承師兄伉儷入精舍,向上人表達將耕耘二十多年的基金會更名為「靜思琉璃光」,希望捐贈給慈濟。上人肯定濟承師兄對佛法的護持和信仰之心,清澈如琉璃;亦說明靜思精舍「自力更生」的一貫原則。

慈濟成立之初,上人與幾位出家弟子借住在普明寺裏,以「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精神克勤、克儉生活,且克服萬難展開慈善工作。而今,精舍已有兩百多位常住眾,「自力更生」的原則不變,大眾日日辛勤勞作自給自足生活,也供應每一位慈濟人返回精舍的食宿用度。

上人言,「僧」是三寶之一,「僧格」清淨崇高,讓佛教徒發自內心崇敬,所以慈濟人敬重僧寶,但亦須尊重精舍常住眾自力更生的堅持。「『靜思』與『慈濟』的財務系統各自獨立,然而『靜思』可以作為『慈濟』的靠山,因為精舍是全球慈濟人的家。」

二十多年前決定建設花蓮慈濟醫院時,有日本企業家表達捐贈兩億美金的意願,上人予以婉拒。上人說明,此是出於「為佛教,為眾生」的堅持——要由臺灣民眾點點滴滴累積愛心,共同成就這一所搶救生命的醫院。

「同理,若泰國慈濟人有心建設靜思堂,也要就地取材,讓在地民眾以歡喜心護持。」上人期許泰國慈濟人相互感恩、合和互協、大愛無私,才能真正達致「福慧平行」。


感受「慈濟特色」

與大陸訪客談話,上人表示,人與人之間互助,不只受助者離苦得樂,助人者也會因知足而快樂。

「現代人心不滿足,所追所求永無止境,所以不快樂。許多擁有大事業者走入慈濟後,感受到助人的歡喜比賺大錢更快樂;還有許多人家境普通,但投入慈濟看到人間苦相,知道『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自然懂得感恩,並且珍惜能夠付出助人的機會。」

上人再言,有些人過去手心向上接受幫助,但在慈濟人的關懷下漸漸自立,更進一步去幫助比自己更貧苦的人——不只知足、感恩,更樂於付出。

「在慈濟大家庭裏,人人提起感恩、尊重、愛,平等互動,所以快樂而和睦,看不出哪一個人家境富有、哪一個人家境貧苦。人人快樂,人人感恩、尊重、愛,就是慈濟的特色。」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