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一念:慈濟、禪宗、心學
撰文‧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
不是調理好心情,才去踐行,
而是去踐行,就會調理好心情。
做!就對了。
什麼是當下?比如說:當下要寫一篇文章,你只能就是要寫這篇文章,不能再有其他念想。想說要去參考以前誰寫的,甚至要去網上搜一搜,看有無類似的文章,心思也就雜了,想要有所倚恃,這就失去本體,也就乏力。
當下一念,就此踐行。這一念「覺」,就足以成「聖」。這一念「不覺」,仍是「凡夫」。這「聖」說的是通「天、地、人」,說的是百姓日用。它說的可不是達官貴人,也不是世俗名流。相反地,他卻可能就是草根民眾,草根就是菩提,是名「草根菩提」。當下就能開悟,心開悟解,直通造化之源,就此是「聖」了。
講習王陽明心學多年,最近有學生問我,為何陽明直說「聖」,而不像《論語》、《孟子》常談到的是「君子」。這就是陽明心學的精要處。陽明者,儒家之禪宗也。他的道理雖然與佛教來源處有不同,但實踐力行卻是真切篤實,與佛理之落實人間,力行菩薩道,幾乎沒什麼兩樣。
這與禪宗更有相應相符之處,因為他們都主張「明心見性」,當下踐行、篤實做去。儒家是入於造化之源,佛教是了無罣礙,如如自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禪宗。明心見性,本體良知,即知即行,知行不二,這是陽明心學。
當下直了,戮力踐行,通天地人,這就叫「聖」,是真切生活的落實,只此落實就是圓滿,就是成就。這就像是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當下直了,見性成佛,也就遍十方法界,當下圓滿。這圓滿也不是神聖理念的圓滿,而是當下契入,了無罣礙,就此而說的圓滿。
不是調理好了心情,才去踐行,而是去踐行了,就會調理好心情。一念微光,當下瞥見,星星之火,一點燃著,柴火相續,就能照亮自己、照亮他人。天地光輝,自是無限。心念當下,莫再糾纏,立刻行動。做!就對了。
「做,就對了」、「一念覺,明心見性」、「良知,即知即行」,慈濟、禪宗、陽明,不論是生生法、無生法,不必揪著去論,就此當下,動能既起,源泉滾滾,生氣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