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眼淚
口述‧洪駿達(大愛電視臺節目部)
記錄整理‧陳靜玫、吳淑妃
畫作‧陳舜芝
放不下過去,怒火燎原,就會傷己傷人;學習愛與被愛,苦難也能成為生命養分。

去年九月到中國青海,採訪到牧羊女孩仁青卓瑪的故事。
仁青卓瑪兒時父母離異,被父親遺棄在一個藏族家庭。她無法上學,每天的工作是放牛、牧羊,住在牛舍、羊舍旁;有次因為小羊走失,她餓著肚子找了一天一夜才找回來。對這個藏族家庭來說,她比牛、羊還不如。
這樣的童年,到九歲左右才被親戚贖回,在親戚幫忙下入學;可是親戚家是窮困的低保戶,後來發生重大變故和罹病,無力供她持續上學,於是她回去跟奶奶一起住。
仁青卓瑪每天醒來,想的都是今天要怎麼生活? 因為窮困,每天上學時只能拿一顆饃饃,怕被同學看到,躲在角落偷偷地吃,在學校也因衣服骯髒,常被霸凌。因為貧窮與苦難,讓她對周遭的人充滿敵意;雖然成績優秀考上高中,但無力升學,更加深對這世界的怨恨。她埋怨父母親,為什麼沒有能力養她,還要把她帶到這世間?
在國中老師的介紹之下,關懷當地失學失怙學生的慈濟志工認識了仁青卓瑪。她對陌生人抱持敵意跟距離感,常擔心對方是否懷有目的,想要把她賣掉,總沒有給志工好臉色看。即使如此,志工還是持續上門關心,一年多來一點一滴地陪伴,終於打開她的心防。
盧雪霞師姊跟她說:「你跟我女兒一樣大,我女兒有的東西,你也有一份。」不只物質上的幫助,更扮演了爸爸、媽媽或朋友的角色。
當她面臨人生關卡,升大學前必須跟生母做親子鑑定時,生母不認她,她再次有被遺棄的痛苦。這時候,慈濟家人關懷、開導,讓她走出痛苦的陰影。
我們跟她接觸的時候,她心裏還有很多放不下,談過去依然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哭訴。她也知道有慈濟家人陪伴,不會再回到過去的痛苦;如今已在大學就讀,對生命有盼望,對於未來有期待。
讓我更感動的,是青海慈濟志工接觸仁青時,她內心一把無明火正盛;志工沒有放棄,適時陪伴,讓這把火還在悶燒時就澆熄了,不會愈來愈旺盛、傷人傷己。
仁青除了在學校積極參與活動,也向慈濟爸爸、媽媽學習,到敬老院付出,去膚慰更需要的人。有了慈濟爸爸、媽媽的愛,她體認到自己是幸福的;心中有愛,過去的苦難,會變成愈來愈茁壯的養分。
(摘自二○一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志工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