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的對話
撰文‧黃朱文姣、廖唯晴
 |
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張耀仁醫師(右)與遺傳學專家蔡立平醫師(左),與慈濟志工訪視案家,現場討論醫療協助事宜。
(攝影╲鄭碧玲)
|
兩位醫師嚴肅對話,
不是在明亮的診間,
而是週日在基隆八堵的弱勢人家中,
設法改善病苦者與家屬的醫療困境。
北區慈濟人醫會每月前往新北市瑞芳義診,除了在瑞芳國中活動中心設有牙科、耳鼻喉科、骨外科、中醫科、眼科、內科等多科服務,另有八斗子線、暖暖線、七堵線、仁愛線、瑞芳線等五條往診動線。
臺北慈濟醫院醫護同仁長期參加義診,此次七堵線居家看診由院長趙有誠、副院長張耀仁、兒科部主任蔡立平醫師、復健科醫師邱佳儀及志工負責,期許為罕見疾病案家帶來治療曙光,同時減輕照顧者長期的身心壓力。
罹患罕見疾病的劉小姐,二○一○年護專二年級實習階段,身體漸漸出現狀況,注意力無法集中;母親積極帶著她求醫,曾經一天掛了數科診別、看了八位醫師,卻查不出所以然。最後檢查出是罕見疾病「威爾森氏症」,與遺傳有關,病症由於身體對銅的代謝異常,造成過多的銅堆積於器官,進而產生組織的毒性與破壞。
「女兒從小健康用功又乖巧,高中選擇就讀護專,將來要服務病人;誰知無常卻降臨在善良孩子的身上。」幾位醫師站在狹小的住家空間內,專注地聆聽劉媽媽訴說心路歷程。
劉媽媽面對女兒罹患威爾森氏症,七年來沒有怨懟,而是盡心盡力照顧。但讓她更擔憂的是,另外三個孩子是否也有罕見疾病的基因;孩子們對於自己會不會發病,也感到無助。醫療團隊感受到媽媽的憂心,趙有誠院長建議先為孩子們抽血,帶回慈院由遺傳學專家蔡立平醫師做進一步基因檢驗,再討論後續的醫療方向。
 |
瑞芳多雨,巷弄狹窄,地上長滿青苔,溼滑難行,八斗子線的往診團隊謹慎地往案家方向前行。
(攝影╲陳光隆)
|
復健科邱佳儀醫師為劉小姐做了基本檢查,並對現有復健方式給予建議,同時記錄她肢體變形的狀態,評估為她製作輔具,提供更妥善的幫助。
接著,團隊來到周先生家,他因為兩次中風,造成左邊肢體癱瘓無法行走;邱佳儀醫師彎下腰為周先生量測腳型,計畫與職能治療師討論如何量身訂做適合的輔具,透過輔具矯正、進行復健,避免其長期不能行走而變形萎縮,最佳狀況是能夠自理生活。
周先生的妻子早上在菜攤幫忙整理青菜,一把一把菜計薪,辛苦的勞務只能換取微薄的收入,讓醫師們覺得很不捨;而他們住在三樓,出門就醫是非常困難的事。
離開後,趙院長與團隊商量為周家解困的方案;政府提供居家長照的資源,必須經由醫師的專業判斷才能夠申請取得,趙院長說:「我們協助開立醫師證明,政府資源就可以定期協助周先生的復健。」
趙院長感恩當區師兄師姊平日對弱勢病人的照顧,先前即將病情複雜、需要專業建議的病患資料傳送到慈濟醫院,讓醫療團隊能做好準備,進行往診:「過去,通常是單科醫師帶護理師及師兄姊去個案家中幫忙,這次則結合各科醫師的團隊力量,協助病人得到妥善的照護。」
「苦難人走不出來,我們就走進去。」趙有誠院長說,臺北慈濟醫院願成為大臺北地區困頓病人的後盾,藉由眾人力量讓每位苦難人得到良好的照護、改善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