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有好學校 雅安市雨城區漢碑慈濟小學
撰文、 攝影‧張永
 |
漢碑慈濟小學位於雅安市雨城區,屬於災後重建的新城鎮,周圍有高樓住宅環繞。
|
漢碑慈濟小學建築設計融入漢風,
在災後新城區住宅環繞下,
更顯樸實雅致, 深得師生喜愛。
距離二○一三年四月二十日四川雅安蘆山強震整整四年,震後殘破景象已隨災後重建飛快,換上新風貌。
五一二汶川地震後,慈濟完成中江縣大愛村永久住屋,援建希望工程學校十三所;四二○雅安蘆山地震,繼續援建四個項目──三所學校及一所蘆山教師培訓中心,位於雅安市雨城區的「漢碑慈濟小學」即其中之一。
雅安市是享譽中外的茶都,是漢文化薈萃之地,貫穿雅安、拉薩之間的茶馬古道帶來繁盛,卻也因地處板塊交界地震頻發。蘆山強震後建物嚴重毀損,政府另覓土地重建家園,協助鄉親搬遷到新城區。
漢碑慈濟小學即位於城區中心,除了收納原本鄰近的姚橋鎮中心小學學生,搬到新城區的孩子也在此就讀,享受住家與學校相近的便利。
相容並蓄傳古風
距離漢碑慈濟小學三百多公尺,有座四川保存最完整精美的「高頤闕」,一座漢闕、兩尊石獸,屹立山邊一千八百多年,見證雨城的變遷,承載居民的生活記憶。
漢闕是漢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一種表示尊嚴的裝飾性建築。漢碑記述,高頤官至益州太守,年過七十還在官場操勞。東漢建安十四年(西元二○九年),高頤去世,生前賢德清廉,後人在青山碧水間修墓建闕,追思高頤風範,此地即漢碑村。
隨著新一輪的市政規畫,千年歷史的高頤闕,從「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古樸風貌中走出,搬遷至新建的「高頤闕公園」,列入雅安最具歷史意義的文化地標,端莊渾厚的漢代建築,一改現代新風貌。
 |
陳劍鋒校長介紹學校不只要求學業水平,還鼓勵學生多元發展興趣。
|
漢碑慈濟小學建築,在保持慈濟特色的基礎上,設計風格融入漢風特色,在高樓住宅環繞下,更顯樸實雅致,深得師生喜愛。
漢碑慈濟小學二○一四年十月三十一日奠基動土,二○一六年元月二十三日完工,同年九月開學迎接第一批學生。古宏偉老師提到:「學校建築古樸大方,校園環境十分優美,在到職之前,我就深深地喜歡上這所學校。」四年級的郭睿靈同學分享:「我喜歡學校的建築風格,因為這種風格像古代的樣子,比較有中華傳統的風格。」
嶄新的校園建築,也引來鄰里鄉親的注意力;住在漢碑慈濟小學附近的鄭榮武關注著學校動態:「我的孫子現在四歲多,兩年過後就在這裏讀書;我們經常在這附近玩耍,每天早晚都要看一遍這個學校。聽說學校教學質量好,對學生的管教很有方法、很有特色,很多老百姓都很喜歡。」
環境教育蘊學風
為了提升災後重建的辦學效益,整合師資及教育資源,雨城區教育局二○一六年六月組建雨城四小教育集團,漢碑慈濟小學即歸屬於雨城四小領辦分校,在資金與師資等方面能獲得支持。
近一年來,辦學成績好,學生約一千一百人;校方對繪畫、體育、科學等愛好培養不遺餘力,未來預計開辦茶道課程,讓學生更了解當地特色文化。
二○一六年八月,陳劍鋒接任執行校長,他分享第一次看到學校的感受:「建築優美,走道寬敞,教學樓非常堅固。我覺得責任非常重大,一定要把學校辦好,辦成家門口的好學校。」
有形的輝煌建築難抵時間消磨,無形的人文涵養卻能在師生的身上自然流露。二○一六年七月二十日,慈濟在名山一中舉辦名山區「大愛引航」教師研習活動,讓古宏偉老師印象深刻:「他們對人生的一些看法,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對孩子和我們都有幫助,我也被感動。會學習慈濟志工精神,將這分愛傳播出去。」
漢碑慈濟小學重建記以「感恩奮進,和諧發展」為題,刻印於石碑上,矗立校園一角,奠定未來十年、百年育人育才的校風、學風,培育有理想、有品格的下一代。
 |
漢碑慈濟小學語文老師吳碧霞與學生互動。因為援建因緣,師長接觸慈濟人文,也參與相關交流研習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