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黯然東方之珠
撰文‧邱如蓮 攝影‧蕭耀華
香港維多利亞港著名的燈光秀, 準時每晚八點登場,
兩岸超過四十棟摩天大樓燈火閃爍, 吸引大量遊客。
即使萬丈光芒, 卻無法為隱身在暗角的人們指出明路。
繁榮與亮麗,讓香港有 「東方之珠」 的別稱;
然而房價高漲如天價,貧富差距大,
人人肩負沈重生存壓力,
彷彿那爆表的霧霾警告,
讓絢麗光彩蒙上陰影。

國際都會購物勝地
香港通往深圳的地鐵開通後,
內地民眾到訪香港更為便利;
四月二十九日,五一長假啟動,
人潮湧入,尖沙咀廣東道上,
國際品牌旗艦店外,遊客排隊購買。

住不起的年代
九龍旺角西洋菜街,街邊貼滿招租廣告,住不起的人們倒臥街頭。
房價高漲,讓香港人喊苦。
大學畢業生平均月薪一萬一千元港幣(約新臺幣四萬二千元),
而約十坪的套房,月租七千元港幣(約新臺幣兩萬七千元),
生活捉襟見肘,遑論學歷低、無一技之長的勞工,
無力負擔房租時,露宿成為選項。

爭取立錐之地
中環地鐵站前天橋,行人在高樓環繞下,顯得格外渺小。
香港地狹人稠,填海造鎮,房子「向上生長」,
屋邨、大廈緊緊相鄰,大樓窗格密密麻麻,
就像是放大版的櫥櫃,每人平均居住面積四點二坪。

被擠壓的人生
七十三歲的黃先生,蝸住在兩坪大的「板間屋」;
此外,「劏房」也是許多低收入者的安身選擇,
「劏」字音同湯,粵語意指切割、剖開;
為應付住房需求,許多房子被劏開,分割成僅有兩坪大小的雅房出租;
空間緊縮,住客生活空間只有兩張乒乓球桌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