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與災 為生存奮戰
撰文‧陳怜夙、姚時菁、楊樺、Ida Eva Zielinska、Adriana DiBenedetto 攝影‧Keziah Jean 翻譯‧張國雄
 |
十一歲的奈卡‧拉瑪(Naika Lamar)平日賣花生維生,在坎普佩蘭鎮(Camp-Perrin)發放中歡喜領到白米,趕路帶回家給失明的媽媽,「有了這些米,我終於可以輕鬆一下了!」
|
加勒比海島國海地,長期飽受貧困、饑饉、疫病之苦,
去年十月馬修颶風帶來嚴重災情,
更造成百萬人陷入困境。
慈濟長期關懷海地,今年四月再度帶來米糧,
致贈傑洛米、萊凱鎮、托北克及太子港貧戶,
讓苦難土地上的人們得以喘息。
颶風過後 暗角待援
提及去年十月,居民餘悸猶存;四級颶風馬修(Matthew)橫掃加勒比海,海水湧入海地內陸,強風豪雨夷平西南半島沿海簡陋房屋,造成九百人死亡,超過一百七十萬人流離失所。
災後,美國慈濟志工迅速前往勘災,提供受災民眾熱食,並啟動以工代賑清理市容。今年四月,愛心白米發放腳步亦將受創嚴重的托北克市(Torbeck)和傑洛米市(Jeremie)納入。
居民歷經馬修颶風以及極端氣候造成的多次洪澇,持續與命運搏鬥。位於傑洛米市郊深山的考伊斯奇利區(Croix Chery),交通不便,無水無電,亦無學校,風災令作物損失慘重;災後半年,許多居民仍在暗角待援。

考伊斯奇利區農民表示,風災過後,山區人家作物全毀,他們嘗試栽種新作物如黑豆,卻慘遭病蟲害,幾無收成,讓長期貧困的他們一籌莫展。(攝影/Nils Aucante)
|
 |
長龍等候,歡喜相遇
位於托北克市的臺灣農技團園區,四月十九日一早人聲鼎沸,事先已領到發放單的特困居民圍在大門口等待;領米的心情迫切,爭相向前。
當地民風淳樸,居民進到發放現場後,在慈濟志工及農技團本土職員引導下,漸漸排成井然有序隊伍。
「志工們不但親切,而且尊重我們,真是令人驚喜。不論他們身在何處,願上帝保佑他們!」獲贈白米的羅伊亞‧鍚多(Loia Zidor)說。
 |
 |
受助家庭領得每包十公斤的白米,居民歡喜展顏,志工亦向他們表達感恩,對勇敢的海地居民,報以最真誠的微笑。
|
在托北克的臺灣農技團園區,本土青年志工為八百七十五戶受助家庭恭敬送上來自臺灣的愛心米;人人全力以赴,希望盡快完成發放,讓民眾減少久候的辛苦。
|
愛的生力軍,攜手共行
為期兩週的發放,本土志工與美國慈濟人合力為一萬兩千餘戶貧困居民帶來超過一萬七千五百包白米。四十五位本土志工,在認識慈濟起源、理念以及如何服務鄉里後,親身付出,身體雖疲累卻有滿心歡喜。賑災實務,也從這次白米發放開始。
一九九八年喬治颶風(Georges)席捲中美洲,慈濟捐贈受災國之一海地四個貨櫃衣物,自此開啟緣分;二○一○年海地太子港(Port-au-Prince)發生震驚全球的強震,慈濟長期援助與重建,更期待引領愛的生力軍就地照顧鄉親,讓善緣綿延不絕。
 |
 |
發放後,孩子歡喜返家,今晚將有白米飯溫暖祖孫一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