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譯心譯意:日文《慈濟》月刊志工群像
  憶那段美好時光
  三個驚喜
  眼中帶著光——杜張瑤珍
  現在我懂了——李全妃
  忘記正在變老——高碧娥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葉美娥
  無悔的選擇——何慧純
  那些長長遠遠的身影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譯心譯意:日文《慈濟》月刊志工群像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葉美娥

二〇〇九年某一天,葉美娥想打電話給慈濟,又不知應該打去哪個單位,隨便查個電話就撥過去,直截了當地說:「師姊,我覺得自己還可以被回收再利用,慈濟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可以做的?」接電話的人很客氣地詢問她的狀況,知道她擅長日文,就轉介給慈濟外語隊的日文組。

聽到日文組,葉美娥心裏一動,這不正是我的專長嗎?

「被邀請參加讀書會,我立刻就答應了。那是我人生最低落的時候,對一切都感到很失望,對自己也感到很沮喪,不知道還能做什麼?既然資源都可以回收再使用,我應該也可以被回收。用『回收』這兩個字,是覺得我就算做得再糟糕,應該也還有一點價值吧!」

 
真是菩薩的安排

葉美娥在進出口毛衣公司上班,做了將近二十年,有一天,突然被公司資遣了。她很震驚,不敢相信,她為公司奉獻青春二十年,覺得自己一直兢兢業業很努力啊……

她學的是國際貿易,對國際間的商業特別關注。小小女子卻胸懷一顆愛國的心,認為國家要有希望,必增加外匯存底,強化經濟。於是二十四歲到日本插班讀大二,專攻經營管理學。

回到臺灣,她在毛衣公司負責接日本訂單,拓展海外貿易,一腔熱血熱心腸,就算有人挖角也不棄不離,一做二十年。

「這真的是我人生中的重大轉折,我個性比較直爽,最不喜歡參與勾心鬥角的事,當然也不認為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從來不去想。沒想到會遭遇被人陷害、冠上莫須有的罪名,被迫離開公司。」

「當時我是非常無法接受的,覺得自己很努力很努力……我做事情真的很努力為公司著想,想幫公司賺錢,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葉美娥心想,自己做事一向盡心盡力,有能力也用心,會落得無事可做的下場嗎?傷心、憤怒、沮喪之餘,她重新找工作,卻始終不如意。

「我找的是同行的毛衣公司,對方一聽我的資歷,都希望我能把前公司的客戶挖過來,但我不願意做這種事情。雖然前公司的態度傷害了我,但要去挖走別人的客戶,有違良心。」

如此一來,求職連連遭挫,葉美娥對人生開始充滿了懷疑。她感覺自己的心已經扭曲了,再這樣繼續下去,可能需要去接受心理治療才不會發瘋。

有一天,她突然想起慈濟。母親在世時,就是慈濟的會員,往生後,她接續媽媽的善念,繼續繳交善款。

「在人生陷入黑暗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慈濟,想去做志工,覺得自己能力還不錯,不應該是被拋棄的垃圾,而是可以回收的資源,還有使用的價值。」所以知道日文組需要志工,她就像看見生命中的另一扇窗開啟了。

「我考過日本語一級,又在日本讀大學,做的又是外貿工作。本來就在想,應該如何把自己的專業運用在志工的活動裏,幸好有日文組。」

希望有所貢獻的葉美娥,在日文組一待就是十四年。一路上慢慢發現,這真的是菩薩的安排,讓她遇見這麼多肯提攜、肯包容她的前輩,撫平了那些茫然傷心的不甘,把她歪歪斜斜的生命軌道扭轉到正軌。

 
凌厲的銳角磨圓了

葉美娥原本以為自己能力還不錯,因為二十年來都在和日本人做生意打交道,來到日文組才發現從前學的日文,主要著重在商業交流,對於日常生活的用語常識反而偏弱。

「我學的是新式日文,臺灣人學的則是傳統日文。因為日治時代的日本語,跟臺灣光復後的日本語是不一樣的,從前的被稱作昭和時代日語,現在的稱為令和時代日語。」

這種想法,也是她認為自己在工作時無往不利的原因。她一直覺得其他人的業績會輸給她,正是因為她使用流利的現代日語,才能搶到更多的訂單。

因此一開始協助翻譯日文時,一旦文章被修正,她會急得跟老師當場爭執,堅持自己沒有錯。她覺得自己讀的是日本大學,有學過文法呀,翻譯肯定不會錯的嘛!每次都力爭到底:「我明明寫的沒有錯,為什麼要這樣改?」

她和山田智美老師在課堂上展開辯論,雖然前輩們不會在課堂上說什麼,事後卻會溫和地提醒:「這裏要修正,因為在提到的場合中,用這種翻譯方式會更好……」

「你可以這樣說,會比較柔和一點……」

「委婉一些的話,才不會讓人感覺有攻擊性……」

「說話的態度不用這麼強烈啊……」

葉美娥嘆了口氣,坦然地說:「這就可以看得出來,我年輕時的確不懂得收斂,總覺得自己很厲害,那一種超級的自信,真不知哪裏來的。」

「我體會到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有時會不經意得罪別人,可是自己卻不知道。回想從前,突然被公司資遣,雖說是被冤枉,但是待人處事的細節,我的確沒有注意。來慈濟做志工,我改變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學會如何與人相處。」

她深深反省,過去的自己,工作能力即使很好,在與人的應對、態度卻是需要檢討的。因為懂得反省,原本凌厲的銳角慢慢磨圓了,前塵往事都放下,為了加強日文能力,葉美娥考上淡江大學碩士班繼續進修。

 
這麼多阿爸阿母疼愛

葉美娥七歲時父親往生,三十四歲時母親往生。

許久不曾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來到日文組後,卻意外得到長輩們的疼惜。

「剛來的時候,我應該像一個怪物吧!整個人狀況很不好,一方面大受打擊、對人不信任,一方面內心又充滿了憤怒、不甘願,還有自身的傲氣與過度自信……可是,這些長輩沒有嫌棄也沒有討厭我,只有包容、鼓勵、教導……我覺得自己好像多了很多阿爸和阿母。」

葉美娥感覺自己慢慢變得柔軟了。

如今,她擔任導遊工作,主要負責日本旅行團,如果遇到對方需要幫忙,總會盡力提供協助。同事看不慣她這種行為,不時會抱怨:「何必老是去做那些沒錢的事情。」

曾經有位剛入境臺灣的七十七歲日本老先生,臨時希望她能幫忙打電話給某個朋友,用手機打市內電話,費用挺貴的,通常導遊都會委婉地請對方使用公共電話,而不是直接借出手機。

一旁的同事頻頻用眼神提醒她,但葉美娥已經直接拿起手機撥電話,等對方講完離開後,同事立刻就叨念:「你是瘋子喔,電話費那麼貴,你還借他打?」「你是在做義工喔,他講那麼久要多少電話錢咧?」

她笑嘻嘻地回答:「我就純粹想要幫忙而已啦!」

葉美娥強調,這樣的改變,是她在慈濟做志工所受的影響,思想、行為都和從前不同。

說起從前,她哈哈大笑。

從前上班時,工廠的人接到她的電話都會很緊張,公司在海外投資設廠,在交貨期限之前,她會嚴格追蹤工廠的進度,曾經怒罵過一名剛結婚的工廠老闆:「你交不出貨,還敢去結婚?」

「以前就覺得嚴格要求是理所當然,工作必須做好,沒有任何理由;現在面對同事,我會用一種感恩的心情,來感謝對方把事情完成。我都六十歲了,思維也應該要隨著年齡進步。」

有哪些進步呢?她細數——

「一、講話時,我習慣比較大聲、比較快,日文組前輩會提醒我,講慢一點、小聲一點、溫和一點。工作二十多年,沒有人這樣提醒過我。

二、吃飯時,我習慣翹著腳,有位年紀和我媽媽一樣大的志工,走到我旁邊輕聲提醒:「來,把腳放下來,這樣子不好看呀!」

三、環保節約這件事,也是在慈濟學到的,用過的紙背面若是空白,可以拿來當計算紙或便條紙;出門要自備餐具,減少製造垃圾;雨傘或者鞋子壞了,修理費用比買新的還要貴,我就是寧願去修理,不想製造垃圾……

四、你看我身上這件毛衣,是以前上班的時候買的,這一件要五千多元,從前過日子很囂張,會想要用很好、很貴的東西。現在我都穿以前的衣服,不會再去花大錢,別人穿不下的、贈送的,我也安心地收下來穿。環保愛地球的理念,我很能接受,簡單的日子比較實在。」

她總括來說,就是「知足常樂」四個字。對物質的欲望減少後,反而覺得健康和心靈成長最重要,她舉例:「如果喜歡喝咖啡,三十五元的也可以,不必定非要喝好幾百元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樣,很貴的東西才覺得好。」

「這些都是加入志工十多年來,潛移默化的改變,當然還是有需要再繼續改變的地方。我想強調的是,現在的日子過得比較簡單,有一種很輕鬆自在的感覺。」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儒家荀子所說的這句話,以松柏象徵堅強的毅力,正如經歷打擊的葉美娥,曾經被逆境打敗,以為自己的人生黑到了暗底,卻不知自己其實如松柏,仍保有不放棄的個性,最終活出了另一種生命層次。

葉美娥很喜歡自己的改變,把原本拚事業的毅力,轉成堅定的志工意志,無須再去與人爭輸贏,而是以君子謙謙的心態,對每一件事認真以待。

 
一直向上精進的精神

在日文組,杜張瑤珍一直是葉美娥學習的對象,「她的個性很大器,很願意接受新觀念。」

葉美娥解釋:「昭和時期的日本語和現在會有一點隔閡,但是杜張瑤珍很能接受這種改變。她是屬於早期日本語的前輩,當大家提醒文法時,杜媽媽很快就接受:『現在是這個用法喔,好,我知道了。』然後修正自己。」

杜張瑤珍曾說過:「我現在盡量不出國。」

她就問:「為什麼不想出國?」

「我想要做大體捐贈呀,如果出國,萬一在國外往生了,可能被燒成骨灰,就沒有機會捐大體了。」

新冠病毒疫苗開打時,杜張瑤珍本來不想去打,有人提醒她:「你不打疫苗,萬一被感染致死,可能還是會被燒掉,一樣不能捐大體喔!」

杜張瑤珍想了想,說:「有道理,我趕快來去打疫苗。」

葉美娥笑著說:「她很能接受新的觀念,真的,就是有一種一直向上精進的精神。」

另一位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從日本嫁到臺灣的張美芳。

她表示,張美芳翻譯的文章很多,文藻用詞特別美,而且很有耐心,常常指導她。

「我的碩士論文還拿給她幫忙修改喔!她嫁給臺灣人,中文不但沒有問題,閩南語還講得呱呱叫。她往生時,正好遇到疫情期間,大家都沒辦法參加告別式,其實特別難過,現在還很懷念她。」

在日文組十多年,葉美娥非常尊敬這些前輩,雖然有些人已往生,他們的身影依然如在眼前,她一直記得前輩們總是說:「期待年輕人能夠來接棒,把日文月刊的精神傳承下去。」這也成了她努力的目標,六十歲的她算是中生代,心心念念,等待有緣人加入日文組,她也會像前輩們一樣,耐心地陪伴大家成長。

日文組志工多是上了年紀的長者,求知精神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六十歲的葉美娥發問犀利,是大家眼中的「問題」學生。(攝影/蕭耀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