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我心呼喚海地——24歲女孩的探索旅程
2012-11
  給年輕人的最好禮物
  「試讀者」的震撼
  天使女兒
  Wee-Beep-Beep Hoorah,一起加油!
  大姊姊,小媽媽
  送孩子一雙翅膀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我心呼喚海地——24歲女孩的探索旅程
  Wee-Beep-Beep Hoorah,一起加油!

二○一○年元月十二日,我在芝加哥的租房裏,寫著兒童發展課程報告;突然聽聞海地發生強烈地震的消息,立即上網查詢。

當滑鼠跳到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頁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幕幕恐怖畫面——街道到處堆著屍體;人們全身沾滿血漬,走在頹倒的廢墟裏,慌張地尋找親人;孩子的號啕哭喊……一一鐫刻入我的靈魂,我的心疼痛撕裂著。

這些畫面與影像持續在每一個網路新聞臺報導著,當看到一隻童鞋被海水沖到岸上的照片時,我不禁想著:「海地的孩子正在受苦受難,而我呢?卻離他們那麼遙遠!」當下,我決定無論如何,一定要想辦法到海地盡一點棉薄之力;雖然我沒有很多錢,但我可以付出時間和才能。

兩個星期內,我同時和五個國際救援組織聯繫,有的回信說「我們尚未準備進去」,有的說「我們無法保障你的安全」;直到慈濟芝加哥分會執行長蔡雅美師姑,得知我會說法語,才替我向本會申請,讓我隨著第七梯次賑災團前往。

背起背包,我飛向了海地!

 
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四)
海地的第一天

這真像一趟探險之旅。

我在紐約甘迺迪機場和要前往海地的慈濟志工碰面,卻因為機長失蹤,飛機延誤了一個小時;原來是電腦排班出了錯誤,機長不知道在哪一架飛機上,還好不算等太久!

利用空檔,和其他乘客聊天,發現很多是地震倖存者,正準備返鄉協助親人;有位女士說,她要回社區建造一所孤兒院,照顧因地震而失去父母的孩子們。她希望在海地建立寄養兒童制度,讓孩子在自己的國家長大,保有自己的文化。我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主意。

海地政局不穩,飛機經常停飛,當平安降落時,大家都忍不住拍手感謝機長。一下飛機,就聽到歡迎賓客的海地音樂;來到出關處及行李區,許多人爭先恐後抓著我們的行李放到推車上,還幫忙拿了入關的表格,現場極度混亂、瘋狂。

到了入境大廳,這些搶著幫忙的人開始索取服務費,每個人要求美金五元到二十五元不等,真是獅子大開口!好不容易擺脫了他們,等待慈濟的車子來接;但當車子一靠近,搶著拎行李的混亂景象再度重演。上了車快速離去,才終於擺脫搶著要幫忙的人群。

車子朝臺商海外工程公司(Overseas Engineering & Construction Co.,簡稱OECC)開去,帳棚城市開始出現,左方的帳棚區是藍色的防水塑膠布,右方是白色的,不同顏色代表不同國家及組織所發放,只是我還沒弄清楚誰是誰。

每當車子一停,就會有孩子跑過來敲窗要錢,他們把衣服往上拉,露出瘦弱的身軀乞求同情;令人難過的是,目前在海地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抵達慈濟設在海外工程公司的賑災總部前,車子卡在一條狹窄的路上,一部大型水泥車正好開過來,把整條路塞住了;司機們以海地土話克雷歐語(Créole)相互叫罵……過了二十分鐘,我們才脫離現場,司機卻氣得頭上冒煙。

抵達目的地,正好趕上慈濟義診開始。我們在義診區走了一圈,熟悉環境、認識工作人員;當地人超級驚訝我會說法文,回應時還差點嗆到!

明天的發放預計在早上四點半出發,我已經等不及去幫忙了!大家排成一條生產線,從卡車上卸下一百箱毛毯,我是唯一幫忙卸貨的女生,顯然這麼粗重的工作不適合女孩子,但是我很有力氣,像個哥兒們,沒有問題!

這裏經常停電,新來的人常被嚇到,我倒是很習慣,因為曾在衣索匹亞孤兒院當過三個月志工,那兒也常停電,所以剛到這裏,我就想起了衣索匹亞,想起那邊的人們。才來海地不到二十四小時,我已經深深愛上這兒了!

海外工程公司提供場地讓慈濟設置醫療站;因缺乏乾淨用水,三歲小男孩一臉爛瘡,全身也布滿瘡口。(攝影/李嘉祥)
 
(中略)…………
 
二○一○年三月三日(三)
聯合國會議

清晨四點半,月亮仍然高掛在夜空中,六輛美軍悍馬車以夾心的方式,一輛一輛地包住慈濟的大卡車及四輪傳動車,浩浩蕩蕩往泰巴爾市社區貧童關懷中心(Institute of Human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簡稱IHCD)前進。

抵達目的地後,大家同心協力把滿滿一卡車的米和防水塑膠布卸下,排列整齊;有三十五位海地志工前來幫忙,讓我們速度加快許多。

一切就緒後,六點半準時進場。一開始播放的音樂是慈濟歡迎歌,前來領取物資的民眾快樂地跟著我們拍手、露出可愛笑容,一位美軍忍不住和同袍說:「This is different. I like it.(這個發放不一樣,我喜歡。)」

每次發放,我們都會先鞠躬,再把物品雙手奉上。今天多了一袋米,平常我揹一袋米根本不是問題,但用手臂捧著一大袋米,可是重得不得了。

旁邊的志工非但沒助我一臂之力,反而因為自己也捧不住,莫名其妙地笑了起來,我也忍不住跟著大笑。不用說啦,最後我的手臂可是抖得很厲害。

發放完畢,美軍維和部隊徒步護送每輛車到路的盡頭,因為門外有一小群暴民,他們要確定我們是安全地離開。一起工作過的維和部隊中,還真數美軍最可靠、最有秩序、也最認真,所以我們也大大地感謝了他們一番。

上午十一點左右,我和兩位志工結伴前往太子港的聯合國總部。這個總部是由災變避難專用的廂型櫃和拖車搭成,能抵擋如淹水、地震、海嘯和颱風等天然災害。

聯合國總部劃分有食物團、臨時棲具團、汽油團等,只要是在海地發放物資的組織,都必須向聯合國匯報賑災的現況,必要時還得就個別項目協調合作事宜。慈濟要進行食物和臨時棲具的發放,得先去各團取得許可,再轉往聯合國行動協調中心(Joint Operations and Tasking Centre,簡稱JOTC),申請軍隊的保護。

每週一、三、五,聯合國會召開午間會議,聽取各非政府組織的會報及需求。我們都盡可能參與,與會人士有來自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簡稱UNICEF)、聯合國人道空運服務(United Nations Humanitarian Air Service,簡稱UNHAS)、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簡稱IMO)、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無國界醫師(Medicine sans frontiers)、國際醫療團(International Medicine)、紅十字會(Red Cross)、世界糧食計畫署(World Food Programme,簡稱WFP)、加拿大陸軍、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巴西陸軍、法國憲兵隊等。

會議結束後,我們又探勘了兩處發放場地,下午約四點才回到海外工程公司。

不久,一列車隊從多明尼加滿載物資而來,這些四十英呎長的深櫃貨車中,有來自臺灣和洛杉磯的愛心。我們以接力方式,開始卸貨。

一開始,大家動作都很快,搬了約三十五分鐘後,漸漸慢了下來。一個小時過去,只卸了一半的貨。一箱箱的香積麵、香積飯、餅乾……簡直是多到難以細數。不過再想想,受災居民恐怕需要更多的食物呢!

兩個半鐘頭過後,總算把貨卸完了,今天的運動量可真足夠!先是一包包米,接著是整整一卡車食物,我想我可以去跑一場馬拉松了。我們很快地吃完晚餐,準備要和證嚴上人進行視訊會議了……

美軍維和部隊協助慈濟進行物資發放,指揮官雷馬雷夫中校(Lt. Col. Ray Malave)學習志工雙手奉上塑膠布予受災民眾。(攝影/林炎煌)
 
(中略)…………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一)
我會再回來……

帶著沈重的心情,最後一次爬出蚊帳,換上慈濟制服,繼續打包幾件留在桌上和地上的行李。行李箱比我來時輕了許多,當初辛苦扛來的帳棚都已發給海地的家庭使用,為他們遮風蔽雨,這令我感到高興。

用完早餐,我想將昨晚寫給四位司機大哥的信,親手交給他們。結果只有菲利浦(Philippe)在,其他人都到大禮堂發放了。沒有機會和他們一一道別,讓我有些傷感,同時也鬆了一口氣,這對我反而是比較容易的離別方式。

大約十點半,我聽到車子回來的聲音,一部接著一部。我衝到外面,很驚喜地看到三位司機大哥回來了!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們手上都拿著禮物要送給我。

傑克(Jacques)把一條海地項鍊戴上我的脖子,同時交給我一個用報紙包裝的盒子。打開一看,是一瓶古龍水。我疑惑地看著傑克,他神祕地笑笑說,這是他平日用的古龍水,要我每天噴一點,記得他的味道。彼得(Peter)給我一個塔塔車造型的掛飾,讓我記得這個海地的特色。我和他們一一擁抱,告訴他們:「我愛他們每一個人。」

終於上了飛機,從機上望著海地,這一切景象是如此的熟悉……我再也忍不住流下淚水……

我會記得你們說Hello的特別方式;孩子們在狹窄的人行道上奔跑,揮手向你道別;女人熟練地以頭頂著放置重物的簍子,不時以手優雅地扶一下;車子卡在路中間,等待有人經過時推它一把;下了一整晚的大雨後,太陽突然升起;灰塵來來去去令人窒息;幾次的大型發放,領取物資的隊伍綿延數哩,軍人維持秩序,街道上填滿了垃圾……

對我而言,這就是海地,缺一不可!一個充滿了人、語言及珍貴文化的驚奇國家,每一個場景都令我深深懷念。

隨著飛機愈飛愈高……帳棚城市慢慢在我眼前消失……雖然已看不到任何海地景象,但是我依然可以感覺到熱情的海地人穿梭在市場上、在塔塔車上相互打招呼……

一個月實在過得太快了,我很快會再回來的。海地,這是我對你的承諾!

再見了,女孩;再見了,海地。後會有期!(攝影/陳珞韶)
 
【後記】
海地的變與不變

二○一一年六月間,我第四次到海地。這次有來自美國東西兩岸共二十三名慈濟志工,包括醫療團隊、關懷團隊、簡易屋營建小組、學校援建小組等,行程十分緊湊和充滿挑戰。

地震已經過了一年半,海地仍是支離破碎;大城市處處可見帳棚區,很多人依然挨餓,也沒有乾淨的水。

當地人說,地震前他們一天吃一餐,地震後一天吃三餐;因為許多非政府組織到海地發放物資。二○一○年七月底,聯合國宣布所有團體必須停止發放食物,很多人又回到一天一餐的生活。

他們覺得,一天可以吃超過一餐,那很好;如果不能,也不會餓死。大家狼吞虎嚥地把握每一次有得吃的機會,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有下一餐?

很多地區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些地方卻像恐怖小說裏的場景。在太子港比較富有的地區,即便有垃圾車,街道上仍隨處可見塑膠瓶和各種垃圾;垃圾車對這裏的居民而言,像神話般遙遠。

眼見可回收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慈濟想在海地進行資源再利用計畫,但還沒找到可把回收物製成產品的工廠,只能先教育居民不要隨地丟垃圾。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只是學業,也包含心靈教育;地震之後,慈濟進行物資發放的同時,也不斷為在海地人做心靈教育。

學校都復課了,由於沒有足夠的校舍,大部分學校採半天制,很多孩子早上十一點半就放學了。慈濟在海地的長期計畫之一,是援建天主教聖恩修女會(Congregation of Sisters of Saint Anne)的主耶穌祕書學校(Christ The King Secretarial School)和瑪莉安學校(College Marie-Anne)所屬中小學;「幸福校園」計畫已進行十個月,兩百多位學童接受學費補助,重返校園;還有一個課後輔導計畫,幫助孩子趕上學業進度。

海地本土志工持續推動「竹筒歲月」,鼓勵大家日存一銅板,每月二十八日舉辦「竹筒回娘家」活動。運用竹筒基金援助的第一個個案,是贊助天生沒有雙臂的朱妮絲(Jonite Pascal)上大學的電腦課。

此行最大任務之一,是在紐易夫(Route Neuve)搭建五十個簡易屋,「以工代賑」聘請當地人協助。工人們在地震後都曾當過慈濟志工,對慈濟理念並不陌生,總是在早上六點抵達海外工程公司,直到晚上七、八點才離開。

海地成年人口有五成是文盲,二○一○年十月起,美國慈濟人帶動本土志工持續進行「幸福校園」計畫,幫助失學孩子返回校園。(照片/海地志工提供)

對外界來說,海地並沒有改變很多,但我看到人們仍然對未來抱持希望,聽到人們談到下一代的改變,尤其是本土志工和他們家人的改變——把垃圾丟到垃圾桶、用水瓶去裝水;愛吃肉的人試著茹素,發願持續一個月、六個月、一年,甚至一輩子;父母輕聲細語對孩子說,動手和動口有什麼不同,並以「感恩、尊重、愛」對待初次見面的人。

這些內在的改變微小卻很持久,為海地未來奠下基石。能親身來到海地,目睹這些正在改寫的歷史,我感到萬分榮幸。

藉由賑災因緣,接引本土志工投入助人行列;慈濟在海地播下愛的種子,期待善的效應持續擴大。(照片/陳珞韶提供)

(感恩志工張麗雲、張玉潔、丁靜、粟意珍、李珷、吳微、林明瓅、武慈韵、楊振凰、黃建城、黃愛淑協助英文翻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