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我心呼喚海地——24歲女孩的探索旅程
2012-11
  給年輕人的最好禮物
  「試讀者」的震撼
  天使女兒
  Wee-Beep-Beep Hoorah,一起加油!
  大姊姊,小媽媽
  送孩子一雙翅膀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道侶叢書 / 我心呼喚海地——24歲女孩的探索旅程
  送孩子一雙翅膀
◎楊振凰

珞韶出生後,由姨婆帶到兩歲,才回家讓爺爺奶奶照顧;也因此,她很愛姨婆,當她是另一個媽媽。

七歲那年,姨婆罹患癌症,我跟她說「姨婆感冒住院了」;不久,姨婆往生,我不知如何告訴她。直到長大後,她才說出告別式那天心裏的哀傷與憤怒,「從那一刻起,我的童年好像中斷了。」

長大後,她選擇關懷「孤兒」,潛意識裏是一種「是我族類」的感覺,她說:「孤兒的心,我懂。」

就讀大學期間,她主修人類發展及家庭科學和社會福利(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ciences/ Human Services),畢業那年捨棄在美國本土實習的機會,申請到非洲衣索匹亞的孤兒院。

我們擔心衛生環境及安全問題,希望她留在美國或選擇其他先進國家。她說:「大家都這麼想,就沒人去衣索匹亞了,但他們才是最需要幫助的,所以我要去。」

見她如此堅定,我想起一句話:「兒女長大後,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送他們一雙翅膀,然後祝福他們。」更何況她是去行菩薩道,所以就帶著我們的祝福去了非洲……

盼了三個月,她終於回來了。問此行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她說:「原來,生命是不完美的,盡心盡力就好;生活可以簡單而快樂,不需要太多的物質享受。」

青少年時期,女兒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碰到挫折容易生氣、沮喪,回家就鎖在房裏苦讀,各科每每要全拿A。從非洲回來,她像脫胎換骨似的,因為反觀非洲的孩子,一個空可樂罐、一個吹得鼓鼓的塑膠袋就可以當球踢,樂上大半天。她學會了快樂!

她帶回了好多好多故事,從電腦顯示照片給我看,滔滔不絕訴說著每個孩子的遭遇……她說:「我覺得自己好小、好小,他們好大、好大。」

孤兒院裏較大的孩子,都是經歷了很多苦難才來到這裏,這些苦難迫使他們急速變成小大人,當這些小大人被美國家庭收養、即將離開時,女兒總是會再三叮嚀他們:「到美國後,要記得當小孩喔,因為你有爸爸、媽媽照顧你了!要記得當小孩子。」

這是多麼平凡而有智慧的一句話,出自當時才二十歲的女兒口中。

看到她因為無所求付出而得到的快樂與智慧,我非常感動,也藉此機會,分享她在衣索匹亞期間寫給我的十封信——

抵達衣索匹亞第一天,剛從機場出來,就收到通知說發現兩個棄嬰。手中的小嬰兒是在鄉間水溝撿到的,左邊的大嬰兒患有臍疝氣,被遺棄在醫院;他們必須被轉送到瓦那之家——專門收養嬰兒的孤兒院。(照片/陳珞韶提供)
 
(中略)…………

二○一○年元月,海地發生世紀強震,超過三十萬人死亡,孩子死傷和驚恐的畫面,讓女兒兩天兩夜不能吃睡;二月底,她去了海地,在投入慈濟賑災的過程中,看到生命的韌性,也從中學會了堅強。

原本她只報名一個志工梯次,卻一延再延,連續待了一個多月,直到三月底研究所要舉行畢業考,才不得不離開。回到美國,她狠K了兩天書就參加考試;考完後,整個人癱軟,被送去急診。

醫師得知她從海地回來,不但將她隔離,進出病房都是全套防護衣,所幸檢查結果沒事。哥哥解讀說:「妹妹在海地常常一天只睡一、兩個小時,身體趕不上精神的衝勁,所以毫無理由地癱軟,其實只是累了,需要休息。」

那時,我回臺灣探視雙親,女兒知道我會擔心而不顧一切返美,所以並沒有讓我們知情,非常感謝芝加哥慈濟人在她住院期間的關懷和照顧。

海地是中南美洲最窮的國家,重建工作百廢待舉,最讓珞韶放心不下的,就是孤兒;她申請通過「耶穌兒女基金會」的專案,到海地的孤兒院服務一年。每天面對大量的工作及突如其來的挑戰,「對孩子無私的愛」是支持她的力量;「證嚴上人的法」則幫助她走過每一個困境與磨難的資糧。因為實踐了「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忍能忍」,也練就了毅力。

在每趟志工旅程中,女兒都拾獲幫助她成長的元素,這些經歷都不是書上學得到,也不是我能教她的。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從中學會由反對轉為支持,從擔心轉為祝福,從不捨轉為放下。

走過人間地獄,女兒找到內心的呼喚,發願為世界苦難暗角的兒童服務;在這些落後地區,缺乏醫療資源,生命瞬息流失,有感於此,她決定學醫,讓自己具備「助人」且能「救人」的能力。

近距離看她,她是我女兒;遠距離看她,她是一位年輕菩薩。在我心目中,她是——菩薩女兒,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感謝志工陳美羿協助採訪本文作者、李珷和吳微協助英文翻譯)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