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隨堂考
◎撰文‧周柔含(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插畫‧李讚成
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卻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
「感恩、尊重、愛」的人文隨堂考,只要老師有心,就能引導學生用心過關。
在慈濟大學任教已進入第三年,帶了兩屆的「慈濟人文暨服務學習」課程;這一門課帶給我許多教育上的省思。
第一週上課,我要求學生們的基本禮儀——上課前「起立、敬禮」;班代臉上表情寫著:「哪有大學生還要起立、敬禮?」
第二週進行社區服務——「淨灘」,全班亂哄哄。
第三週在上課點名確定修課人數之際,三位遲到的學生跑進教室、直接入坐;為了區別已點名與未點名,我請他們先到後面站著等待,點完名、問過學號再請他們入座。未料這整個過程不到三十秒,卻帶來令人意外的結果。
第四週上課,我見教室髒亂,口頭上沒有特別表示,只是拍了相片,放在學校架設的「魔豆(Moodle)非同步教學平臺」網頁上,呼籲學生們還給自己一個乾淨的學習環境。
第五週上課時仍見到上週的垃圾,心想上週的呼籲未見成效,為能眼見為憑,我依舊拍下「證物」。下課後見到三位同學開始打掃,我欣喜地問:「有排值日生掃地嗎?」他們回答沒有。「哇!你們太棒了,自動自發!」我開心地讚歎。
第六週上課,三個班級共同聆聽專題演講,開始前五分鐘,全班已在指定座位區就座完畢;過了十分鐘仍有他班同學姍姍來遲,此時我才發覺,難道這三週來學生們在上課前就全員到齊,是因為上次點名的關係嗎?
雖然聽到有學生說我太嚴肅,但是往後的課程或活動,全班都共同做到了「提前到才是準時,準時到就是遲到」的團體默契;即使在慈濟人文之旅中,也遵守這無形的規範——「整體的美,來自每一個個體的整齊」。旁人肯定有加,學生們也歡喜。
近來常聽聞大學生偏差行為報導,大家在問:「這一代的孩子怎麼了?」我一直認為,孩子是可以被調教的;大學老師仍需負起教化之責,不應只是傳遞知識。「感恩、尊重、愛」是慈濟人文課程所要傳達的理念;如一位同學心得報告所寫:「這幾堂課教我們從個人的行為去配合團體的精神。」
教育,品德陶治比知識的灌輸重要;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知識卻無法填補道德的空白。人文隨堂考,只要老師有心,都可讓學生交出滿意的成績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