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2期
2011-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巴基斯坦世紀水患
  祝福快遞
  蔬國人物誌‧美國
  疾風勁草
  特別報導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二月)
  一句話的力量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2期
  擦乾淚 聽聽我的故事 王秀英找到心靈原鄉

◎撰文‧李委煌  攝影‧林炎煌


曾經,「原住民」是她不斷想擺脫掉的「標籤」,
如今,她用全新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血緣身分。
歷經喪子、喪夫、孩子誤入歧途之痛,
她願意傾訴自己的人生故事,
「打開傷口,將感染的膿包擠出來,就可加速癒合!」


阿梅(化名)吸毒已多年,儘管望上去滄桑清瘦,卻看得出頂多三十歲出頭。她十多歲時未婚生女,如今女兒都已十五、六歲了;阿梅無法戒除毒癮,同時也有些精神障礙,這般處境,如何能給女兒好的榜樣與教育呢?

里長、學校對這個家庭頗為無奈,但慈濟志工王秀英、楊秋蜂四年來卻不忍放棄,持續關懷。阿梅特別願意跟王秀英講心事,因為兩人都具有原住民身分,聊起來總覺得特別對味。王秀英不跟她講大道理,多半只是分享自己的人生路。

其實,在王秀英四十多年的成長過程裏,「原住民」曾是她不斷想擺脫掉的「標籤」;直到成為慈濟志工後,她才重新反思,並用全新角度來看待自己的血緣身分。

沈默童年,何處是故鄉

王秀英的媽媽是卑南族原住民,她在九個孩子中排行老六,小學三年級前是班上唯一的原住民學生。

由於家教嚴格,幼時的王秀英少有玩伴,家中飲食口味與料理方式也跟其他人不太相同。她在班上屬「少數民族」,常被取笑或欺負,「你們看,『番仔』在吃飯了!」感受旁人的異樣眼光,年幼的她只能將情緒壓抑下來。

王秀英不會說卑南族語,因此和不熟悉國語的母親溝通不良;母親抽菸、嚼檳榔,有時來學校接她,她都覺得丟臉。

小學三年級舉家搬往台東縣卑南鄉利嘉村,回到母親的部落裏,王秀英又因不諳原住民語,反而像是個漢人,和族人同聚時,她有著疏離感……

十七歲時,王秀英和姊姊來臺北找工作,落腳三重的醬油廠;若非人家問起,她從不主動承認自己的原住民身分。

工作沒兩個月,她便嫁給長她六歲的男同事,從未成年少女變成人妻;當然,先生一定要是漢人。

「結婚後,到戶政事務所登記戶籍時,我選擇放棄原住民身分,毫不猶豫。」王秀英說,這也意味著,她同時放棄了原住民的社會福利。

都市邊緣,漫長辛酸路

婚後,先生工作不穩定,王秀英在家帶小孩兼做手工,偶爾也去工廠兼職貼補家用。

一九八六年初,才兩歲的三兒子嚴重燙傷,住進加護病房。醫療費用每天累增,王秀英無力支付,四處探詢社會救助資源。

「只要有人告訴我,哪裏可以申請補助,就算沒錢搭公車,我也要走過去。」王秀英曾從三重徒步兩個多小時到士林申請補助,因為口袋裏實在沒錢了。為了符合補助資格,不得已,她又恢復原住民身分。

當時她已懷孕六個月,每天從三重到臺北探望兒子,多半是搭乘公車去,再步行回家,不分日夜的煎熬與疲累,讓她心力交瘁。

三個多月後,孩子還是走了,不到兩個月,小兒子出生;悲喜之間,王秀英渾然不知,兒子的往生不過是人生接踵而來的打擊序曲。

貧病催逼,無語問蒼天

先生曾自營運輸公司,後因生意失敗欠債,開始酗酒,人生一蹶不振。

卡車、休旅車、珍藏金飾等一一變賣,三個兒子感受不到家庭溫暖,接連蹺家惹事;王秀英常在夜裏四處尋找孩子,也曾接到來自警局的電話,她的內心開始焦慮憂鬱。

先生因肝硬化數度進出醫院,二○○一年食道靜脈瘤破裂,光是緊急輸血就花了七萬多元;三年後又因肝癌再度住院,王秀英白天在工廠上班,下班後攜著小女兒到醫院照顧,天亮後送女兒上學,自己再趕往工廠……

有一天,當她準備前往醫院探視先生,家中電話突然響起:「你的兒子自殺啦!」她整個人愣住。原來,大兒子退伍後工作、感情都不順遂,王秀英沒想到他竟會想不開。幸好,緊急送醫救回一命。

先生的病情每況愈下,孩子不斷地出狀況,還要擔心家中經濟……王秀英幾乎崩潰,「為什麼是我?」噙著淚,她問自己也問天。也在此時,她患了憂鬱症。

先生陷入昏迷,在新竹接受感化教育的小兒子,戴著腳鐐手銬來醫院見父親最後一面;探畢,兒子旋即被帶走。王秀英根本號不出聲∣∣一邊是即將往生的先生,另一邊是擁抱不了的小兒子,此時,最苦的是誰?

先生往生後,不僅先前的債務尚未清償,龐大醫療費用還得靠社福資源暫墊;先生的靈骨塔位,也是由慈濟志工張玉貞協助安頓的。

先生重病期間,志工每月都會前來關懷慰訪,除了提供醫療補助外,也不時送來白米。「他們不嫌棄我的處境,讓我好窩心。」王秀英說。

先生走了,人生中第二張死亡證明書握在手裏,王秀英不禁顫抖。生命頓失憑藉,她的憂鬱病狀更加嚴重,想帶女兒一起尋死。

身心醫學科醫師要她按時吃藥。吃了藥,她感覺意識恍惚,眼淚照流,心痛依舊,靈魂像是裝在一副空殼裏,該記的記不起、想忘的卻又忘不掉。她經常發呆,有時甚至要藉由傷害自己,才能提醒自己依舊醒著、活著;身體流血,卻感覺不到痛……

「人有權利結束自己生命嗎?」找不到解答,她開始蒐集安眠藥。

憂鬱上身,命如風中燭

志工張玉貞知道她心苦,送給她證嚴法師開示書籍《慈濟心燈》。在書中看到慈濟志工的喪偶故事及上人開示法語;讀著讀著,觸動她封閉的心弦、點燃她的心燈,她覺得自己應該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好回饋兒子、先生住院期間所獲得的協助與關心。

心開了,原本折磨自己的事,似乎也就不再那麼苦了。王秀英請求張玉貞領著她一起參與志工服務、投入資源回收,也開始向親友募款,邀請大家做善事。她發現許多原住民朋友雖然信仰不同,卻很認同慈濟,樂意成為慈濟會員。

王秀英生在多元信仰的家庭,哥哥和弟弟信仰天主教,兩位姊姊則皈依佛教。她特別喜歡慈濟給她的包容感;看到志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族群、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卻擁有共同的愛,「我終於從中體會到,在這裏人人都是平等的。」

將心比心,付出中療傷

王秀英跟著楊秋蜂在三重探訪個案,才發現當地有許多原住民朋友,生活並不順遂;於是,只要有原住民個案,她會盡量抽空關懷,以自己的人生經歷來鼓勵大家。

由於照顧已逝兒子與先生的經驗,王秀英很熟悉如何取得社會福利與資源,在關懷原住民案家時,她更有能力提供實質幫助。

一對原住民夫婦都是建築工,兩人在工地不慎被倒塌的鷹架重壓,太太氣胸,先生往生。王秀英陪著太太哭泣,叮嚀她不能忘了吃飯;因為若她一直罣礙著,先生就無法歡喜走向上帝。

「我們同樣失去先生,我有孩子,你也有孩子……」聽了王秀英的故事,那位太太的眼眶泛紅,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了。

另一位原住民太太,先生因食道癌住院,病況嚴重;透過關懷、彼此熟悉後,王秀英私下輕問:「你心裏準備好了嗎?」那位太太頓時答不出話來。這個反應,跟她當年可說是一模一樣,在訪視關懷裏,她彷彿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陪伴,不過就是將心比心罷了。」王秀英說,願意主動傾訴自己的人生故事,是因為不願見他們放棄希望,也不捨他們因人生挫折而沈浸傷痛中。「打開傷口,將感染的膿包擠出來,就可以加速癒合。」

二○一○年初,王秀英正式受證為慈濟委員,更積極參與慈濟活動。

這一晚,冒著大雨,她和楊秋蜂又來到阿梅家,得知阿梅正參加大學社會推廣教育課程,並透過網路販賣衣物;教她們放心許多,至少阿梅試著為自己、為女兒正常生活。

如今的王秀英,儘管仍有親子問題待解,之前的債務也仍在償還中,但她選擇在忙碌的生活裏,憑一己之力付出,也靠著意志力控制,不再依賴吃藥入眠。

王秀英坦然看待自己的人生,懂得正向思考,不再因別人異樣眼光而受傷,並奉行證嚴上人的靜思語:「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長年壓抑在她心中,對原住民身分的排斥,也在志工服務中,一點一滴釋放了!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