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32期
2011-03-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關懷巴基斯坦世紀水患
  祝福快遞
  蔬國人物誌‧美國
  疾風勁草
  特別報導
  聞思修
  寰宇慈濟
  百川歸海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0一0年二月)
  一句話的力量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32期
  夏娜的眠床 漂洋過海而來

◎撰文‧葉子豪 攝影‧蕭耀華

女娃夏娜,出生後就沒睡過床,
帳棚無水無電更無家具,她裹著舊衣被單席地而睡。
她的家鄉所在蘇加瓦鎮幾乎全數受災,
居民寒夜臥地,輾轉難眠。
慈濟人將創意結合簡單材質,製成臥具送往,
暫時解決民眾安身困境,
得以儲備體力面對災後生活種種挑戰。


二○一○年十月,慈濟賑災團赴巴基斯坦發放毛毯與糧食,走訪蘇加瓦鎮,萬千居民窩居帳棚、處境艱難,能有毛毯或塑膠布當鋪蓋已算幸運;如真的一無所有,夜裏和衣躺在泥土地上,飽受寒氣與蟲蛇侵擾。

那次賑災所傳回的畫面中,「一個出生才十五天的嬰兒,僅墊著草席與床單躺在地上。上人看了不忍,慈示我們解決居民之苦。」志工吳啟明道出了今年春季巴基斯坦關懷行的因緣。

「臥地小女嬰」夏娜的境遇,加速了「簡易組合式睡床」的研發——去年一月海地強震後即由美國慈濟志工濟岳設計,反覆修正,每組包括床架和床板,面積兩米六乘以兩米、約一點五六坪,可供四到六位成人臥睡。

床板採浪板式,可摺疊或捲起,一個人也能輕易搬動;板材包有空氣,臥感舒適。床面離地十公分,避免溼氣與低溫;材質為PP瓦楞板,無異味、不怕水、易清潔的特性,更能適應災區環境。

團員抵達巴國,第一天上工的重頭戲,就是讓災區民眾對這個物資產生信心。「我們請村長們到鎮長辦公室,組裝示範給他們看。」總務志工吳啟明自願充當模特兒,用微微中廣的身材展示睡床的承重力。「他一躺下去,全場歡呼啊!」志工詹龍禎興奮地說。

純手工,農民合力分裝打包

九千六百組塑膠布和簡易組合式睡床,於去年十二月下旬從美國分裝二十一個貨櫃、分兩批漂洋過海。

發放場地位於蘇加瓦鎮臨近的馬格里鎮板球場,二月八日貨櫃運抵現場進行卸貨,大型堆高機的輪子陷入砂質場地中,動彈不得;眼看機械無用武之地,志工與「以工代賑」的當地民眾以人力卸貨,再以人工將塑膠板中的床架條拆出來,進一步分裝、打包。

這可是「磨手皮」的差事。「純樸的農民沒做過工廠的事,卻組成生產線完成任務。」志工鄒裕儒心疼表示,床架條不容易拆出,一不小心就會被銳利的切口割傷手。

志工陳明入不顧自己的手也受傷了,把手套脫下來給他們;一雙手套分給兩個人使用,足見在艱苦環境下,克難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從有太陽做到沒太陽,直到晚上十點收工,還有星星月亮陪伴我們。」在首場發放的前一晚,陳明入與楊明達等志工沒有返回喀拉蚩,留在蘇加瓦鎮布置場地;鎮長勞悟(Rao Atif)考量他們住宿旅館安危沒有保障,政府招待所也無合適房間,於是將一行人請到自己的公館過夜。

「鎮長讓出他的房間,讓我們睡他的床,自己打地鋪。」小鎮的最高首長厚待遠來的朋友,令陳明入很「感心」;也顯示鎮長與民共體時艱,不願被災難打敗的決心。

新家具,帳棚下幸福的臉
  
四天四場發放,數千名領取物資的群眾,井然有序地跟隨寫有所屬村落的牌子,進入板球場觀眾席。「就像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運動員進場!」賑災團領隊陳金發讚歎道。

警力加上軍方派兵支援維安,整個板球場戒備森嚴;當慈濟歌曲「幸福的臉」播放,「一位跟我們合作的非政府組織人員,因為感受現場氣氛很輕鬆,請大家站起來跟著帶動唱。」志工黃福全說,看到一大群人起立,軍人緊張了,連忙大聲喝止,可是民眾好像沒聽到。志工們見狀,比了向下手勢,一大群人陸續坐下,讓場面恢復平靜。

「上人說,傳遞愛和關懷,他們自然而然和我們有這樣的互動默契。」多次參與國際賑災的黃福全認為,和民眾拉近距離很重要,如果有狀況也比較好轉圜,「就是閩南語說的『搏感情』啦!」

儀式中,塔塔縣縣長希爾(Hafeez Siyal)引用「靜思語」鼓舞鄉親:「我們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睡床加上塑膠布是頗有分量的「大」禮,兩公尺以上的長度、二十公斤的重量,搬運上有些不易,但民眾笑著接受。

發放後,志工進入鄉村家訪,看到很多家庭已經把睡床組裝起來,孩子們興奮地在床上翻滾、跳躍,還有婦女一再地用手輕撫床面,彷彿呵護寶貝一般。

志工們也把睡床運到夏娜居住的村落,發放給三十多戶居民,並把尺寸比較小的「樣品床」送給近四個月大的夏娜,回應她以身示苦,促成眾人得享安眠的好緣。

苦難深,志工願做依止處

聯合國等組織持續發放糧食,在飲水方面也有NGO提供淨水設備。鄉親生活暫時有基本保障,但是隨處可見的斷垣殘壁和帳棚,說明了重建家園仍有長路要走。

志工從臺灣到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喀拉蚩,再前進到塔塔縣的蘇加瓦鎮,一趟賑災之旅,示現了懸殊的城鄉差距、貧富之別。災區的窮與苦,並不是洪水過後才發生;居民多為貧窮的佃農,沒有自己的土地,房子也將就著用木條搭結構,以蘆葦草編織牆體再抹上泥土構築。

看到「土製房屋」,志工續福煦的思緒回到十歲以前住的眷村,竹籬笆加泥土做成牆,如今在臺灣已少見,但在蘇加瓦卻是相對較好的住處。

志工訪視一個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落,其中六戶同一家族,將近三十人共用一個土灶;而六戶之中有四戶因洪水侵襲房屋全倒,收到慈濟致贈的睡床,也僅能露天擺放。

走訪村落,常看到孩童失學而無所事事。鎮長勞悟說,從國家獨立迄今戰事不斷,分配給教育的資源不多,公立學校缺乏師資,難以提升人民素質,也就難以解決民生問題;他感謝母親注重教育,讓他進入師資優良的私立學校、一路念到研究所,「否則,如今我也是貧困佃農之一。」

貧窮又逢災難的艱苦,絕非有水有電有網路的人所能想像;但當地人的和善純樸,卻也是現代化國家中少見的特質。「我參加國際賑災十幾年,這次的發放很有人文」、「四天內發放九千多戶人家,每場都很有秩序」、「這麼多人卻無喧嘩,很難得」……巴基斯坦鄉村居民的平和善良,讓志工結束任務後久久難以忘懷。

出團期間,正值「茉莉花革命」蔓延北非及中東,幾個伊斯蘭國家紛傳抗議示威,巴國情勢不容掉以輕心。基於避險考量,志工快去快回,「見苦知福」的經歷,也啟發了更多愛心。

續福煦的「第一次」國際賑災獻給巴基斯坦,回臺後和公司主管同仁分享見聞,「生在臺灣很幸福,像在天堂一樣。」短短一小時的報告,讓與會者相當感動,捐款為苦難人出一分力;而續福煦也期待著,當慈濟再次與巴基斯坦結善緣,「我一定會去!」他毫不遲疑地說。

切合災區需求的睡床與塑膠布發放,將《無量義經》「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的經義付諸行動,從居民們的笑顏,可見慈濟人的用心與巧思發揮了「予樂拔苦」的良能;而志工們的真誠心語,也證明無所求付出,收穫最多的是自己。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