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膚傷 醫療團隊補缺憾
◎撰文‧黃秀花 攝影‧蕭耀華
 |
傷患分送全臺五十餘間醫療院所救治,臺北慈院收治十二位傷患,醫療人員與時間賽跑,清創或植皮手術一檯接一檯。
|
一場青春派對宣告暑假開始,沒想到卻是人生試煉的起點,
粉塵爆炸造成近五百位傷患,其中兩百四十多人燒傷面積超過全身百分之四十。
一個月來,各院醫護團隊不眠不休救治,感同身受,盡心補缺憾。
沒日沒夜地搶救,吃不好、睡不穩,連上廁所時間也省下,焚膏繼晷、責任深重……這一個月來,幾乎全臺收治新北市八里八仙樂園粉塵爆炸傷患的醫院都歷經一場硬戰!
在臺北慈濟醫院,每天上午八點,醫療科會議準時召開,由趙有誠院長親自主持,列席的有院部主管,外科部主任、護理部主任、社工、志工、工務、採購等,就相關行政運作快速做裁決;到了中午的跨科會議,則加入一線照顧人員,包括加護病房醫師、護理長、督導、復健科、營養師、心理諮商及各領域專科醫師,針對每位傷患的狀況提出討論,並交流治療方針。
而在手術房內,整形外科醫師一檯接一檯地開刀;在燒燙傷照護專區,護理人員的手也沒停過,換藥、打針、給止痛或鎮定劑、監測病人生理變化等,忙到無暇歇息,稍微坐下打紀錄,又聽到監測器響起,病人手術後也送回來了,就得再起身一陣忙碌。
這樣的高壓力負荷,還得持續一、兩個月,對醫療團隊的體力和耐力都是一大考驗。
救人像作戰
六月二十七日塵爆意外發生當晚,十點四十七分一位傷患由家屬自行送到臺北慈院,接著十一點零六分開始,救護車一部接一部開來,救難人員滿身大汗地抬下傷患,醫療團隊早有心理準備,這是一場集體大作戰。
趙院長交派急診部楊久滕主任啟動緊急動員令,第一時間把院內能調度的值班醫護找來,並迅速派出接駁車去醫護宿舍搭載人力,還有一些獲知訊息的醫護、醫技及行政同仁也主動報到,超過一百二十位加入搶救。
頃刻間,十三位傷患送入急診室,初步研判都是二至三度深度灼傷,燒傷面積百分之四十以上,遍布臉、胸、背及四肢。傷患難忍痛楚的呼喊,醫護人員腳步急促,清傷口、灌輸液、抹燙傷藥膏、打破傷風、抗生素等,若判定有吸入性灼傷,立刻插管急救。地面盡是染血的紗布,大量生理食鹽水沖洗,也讓地上溼淋淋……外科加護病房護理師黃瀚賢表示:「看到那種場面,真的很驚悚,卻要強作鎮定,不然病人也會跟著緊張。」
緊急處置後,傷患全部送往加護病房;護理人力緊迫,陸續有人前來支援,護理師陳郁吾描述:「病人燒傷面積很大,血壓不穩,他們一到,我們立刻插呼吸管,打中央靜脈導管、動脈導管,然後給大量輸液及放置導尿管,一床至少四、五人幫忙,拿東西都用喊的,儀器也不停嗶嗶在叫……」
等全部處理完,已是凌晨兩、三點,這時醫護人員才請家屬進去。每個人看到自己孩子身上纏滿紗布,難以置信,走出來時紛紛哭泣;在外待命的志工們趕緊安撫,鼓勵他們要比孩子更堅強,這條路才走得下去。
 |
六月二十七日在新北市八仙水上樂園夏夜派對活動中所噴灑的彩色粉末發生閃燃爆炸,造成近五百人受傷,救難人員與民眾合力將傷患抬出送醫。(攝影╲張長勝)
|
一關又一關
度過最危險的一晚,臺北慈院所收治的十三位傷患,大致穩定。但接踵而來的腔室症候群,又是一大挑戰。由於急救時灌注大量水分降溫,把細胞撐大,身體也跟著水腫;醫護人員頻密觀察傷患手腳腫脹或麻痛狀況,評估安排手術,把筋膜切開,疏散壓力,讓血液循環順暢。
緊接著進入清創期。附著在身上的死皮,要趕快清除,才不會讓細菌侵襲,造成感染。這方面手術由院內三位整形外科醫師盧純德、王樹偉及林仲樵負責,而臺中慈院派出楊超智醫師支援,大林和花蓮慈院則分派許宏達醫師和莊濬藄醫師協助,結合開刀房的助手、護理師及麻醉科等組成團隊,每天密集地為病人進行手術。
「急性期一過,病人狀況穩定後,就要馬上做清創,不然會產生敗血症。」整形外科主任盧純德說,清掉死皮後,露出的健康組織疼痛流血,所以會再覆蓋一層人工皮、敷料或大體皮膚保護,但同時也會對病人形成很大壓力;因此清創手術後數日狀況較會起伏,之後才漸漸趨緩。
而對於大面積燒傷、超過百分之八十的傷患,醫師們採清創和植皮一併進行,先把一部分的皮補起來,以免體表缺損過多,引發感染風險。換言之,醫療團隊可說是分分秒秒在與時間賽跑。
由於臺北慈院並無燒燙傷病房,工務組緊急改裝,將原本外科加護病房的一區隔離為專區,採正壓空調,將清淨空氣送進去,並阻絕髒空氣。另外,也重新規畫動線,進出口不同,進入裏面一律穿隔離衣、戴口罩、手術帽等,希望做到無菌狀態。
每天兩次的探病時間,由資訊室在加護病房裏架設銀幕,連接到家屬視訊專區,聲音、影像清晰,可以讓雙方交流又不會造成接觸感染。
 |
六月二十七日晚間,救護車陸續送來多位塵爆傷患,臺北慈院一百二十多位醫護、醫技及行政同仁也已迅速回到醫院搶救。(攝影╲吳裕智)
|
資深護理師領軍
每位傷患都有醫護人員隨身照顧,特別是護理師,一人負責兩床,全程監看和換藥。
對與傷患相仿年紀的護理人員來說,他們雖然具有重症照護經驗,但照顧這麼嚴重的燒燙傷患者還是頭一回,還好花蓮慈院派來資深的燒傷病房護理師王鐸蓉和陳玟君,按部就班地帶領和教導換藥技巧,並建立感控觀念,才穩定了軍心。
事發次日,王鐸蓉本是上大夜班,傍晚五點一接獲通知,六點多馬上跳上火車。而陳玟君剛上完白班,匆匆回家收拾行李,把一歲和兩歲孩子帶去託付給母親和姊姊,就火速趕去與王鐸蓉會合,聯袂北上。
她們兩人抵達臺北已經九點,趕至臺北慈院,十點就進入病房換藥,開始工作。王鐸蓉說:「燒傷病人的生命徵象,前三天會非常不穩,因體表大幅受損,包括肺、腎等器官也可能受損害,所以無菌技術操作、概念及環境維持很重要。」
王鐸蓉表示,前三天幾乎以她和陳玟君為主力,其他人幫忙抬手腳或翻動身子、遞器材等,同時觀摩學習,到了第四天,學弟妹正式承擔,她們也陪伴協助。
王鐸蓉說,每天從早上八點踏入開始換藥,一直忙到半夜十一點多,回到宿舍已十二點了;中午吃一點點,晚上只喝珍珠奶茶補給熱量,一整天就上一次廁所;翌日同樣循環,直至團隊節奏漸漸純熟有默契,她們才稍鬆一口氣。
此外,花蓮慈濟醫院從七月一日起陸續收治三位從北部轉院的傷患,許多一般病房護理同仁主動支援燒燙傷中心夜班輪值;即使花蓮慈院人力同樣吃緊,七月三日再伸援臺北慈院,外科加護病房具有燒燙傷照護經驗的陳懷玉與游婉茹護理師勇於承擔,北上支援一週。
 |
每天中午,臺北慈院醫療專科團隊,包括胸腔科、腎臟科、心臟科、肝膽腸胃科、身心醫學科、呼吸治療師、營養師、社工師、復健師、藥師、護理師等,針對每位傷患病情做討論,擬定最適宜治療方案。
|
勞力又勞心
體力的負荷加上沈重的壓力,護理人員難免有情緒低潮的時刻。「到了第三天,我就崩潰了!」二十三歲的袁聖婷說,先是看到病人全身起水泡,體皮脫掉一層,很心疼;在幫他們去除死皮時,插管沒法喊痛的人就很躁動,即使給了止痛藥,還是疼痛到心跳接近一百五十下。
一次換藥,一位傷患至少要三、四人一起作業,每天換兩次,人力需求龐大,時間又很長。袁聖婷說,初時因不熟悉,為一位病人換藥至少一個半至兩小時,同時還要關注其他床病人狀況;換藥後又要按醫囑給藥,一整個上午只能照護兩床患者。
「那時就巴不得自己有很多分身,可以同時做好多事。」談到此,袁聖婷有點激動,又說:「就算有人幫忙,還是忙不過來。我們待在裏面不吃不喝,連廁所都捨不得去上,因為一出去,整身隔離衣就得換掉,再進來時又要重新換上一套,太浪費時間了!」
幸好多位在一般病房服務的護理師及護理長,在上完白班後留下來支援夜班的換藥;還有幾位要離職的同仁也決定先留下幫忙,才減輕燒傷專區護理人員的壓力。
高月文原是外科加護病房副護理長,半年前轉至骨科病房服務;她很心疼學弟妹高達數倍的工作量,幾乎天天都來關心並協助換藥,也叮嚀他們要記得吃飯,照顧好自己,不能累垮了。
「我入行超過十年,在幫一位受傷者清洗腳趾的傷口時,都覺得很不忍心,何況是他們呢?」高月文說,這群從事護理才三、五年的學弟妹們,一撕開傷患傷處的紗布,就聽到尖叫聲,同樣會心痛,心情也難免受影響,常常沒胃口。
來自一般病房的支援同仁組成的夜班換藥團,分擔不少工作;加護病房護理人員熟能生巧,換藥時間縮短到平均一床半小時至一小時,高壓力的情況才稍稍改善。
 |
除了一對一說明病情與治療方針,每週有兩到三次,醫療專科團隊在加護病房家屬候診區舉辦諮詢座談會,回覆家屬關於醫療、復健、營養等問題。
|
有限中的無限
儘管很辛苦,護理人員在與傷患互動卻得到不少的回饋,這也是支持他們繼續往前衝的力量。
陳郁吾說,所照顧的一位弟弟,每次換藥都痛到大聲呼喊;有次她忙到難以分身,無法同時兼顧兩床,弟弟察覺到她的壓力,主動說:「沒關係,你先給別人藥,我還可以忍痛!」不久前,弟弟才請她幫忙把止痛藥加重,這回反過來安慰她,讓她覺得很感動。
黃佩雯也說,第一天幫一位姊姊移除紗布時,包括她自己和對方看了傷口,都很震撼!那位大她兩歲的傷患,腿部燒到連微血管都看得見,臉上還起了一點點水泡;黃佩雯很小心幫她把臉頰的彩色貼紙撕下,就很怕她會要求看鏡子,實在很擔心她承受不了;而止痛藥副作用,也讓她一直嘔吐,但她依然很配合各項治療。
「我們能做的實在有限,聽到她們一直喊痛,也無能為力!」羅靜宜照顧兩位十八、十九歲的妹妹,知道她們很痛,止痛藥也有一定劑量限制,所以總是盡量安撫或轉移注意力;有時和她們閒聊喜歡吃的食物,給她們一顆糖果暫時解饞,她們也很滿足。
其中一位每次跟親人視訊時都很樂觀開朗,頻頻安慰父母:「我沒事、很好!」但其實剛剛換藥時疼痛難忍。羅靜宜說,想到這麼貼心的孩子,親子互動又那麼親密,真的很希望她和家人能早日在普通病房見面。
黃瀚賢照顧燒傷面積最大的傷患,視訊時聽到母親對著她喊話,聲調悽楚又哽咽,讓他也忍不住把臉轉向窗外,偷偷拭淚。傷患幾次病危又轉好,他的心情也跟著起伏,到最後不得不送走了她,心中還是相當不捨!
黃瀚賢說,有次他情緒最難抑時,忍不住打電話回家,開口就向父母說:「謝謝您們的養育之恩!」父親聽到了,先是驚訝,但很快便能心領神會:「這幾天你辛苦了,要記得多休息!」父親的話讓他差點哭出來,更體會到行孝要及時。
 |
十二位大面積重度燒傷病人,每天至少兩次大換藥,每次每人都要花上數小時,不難想像專業燒燙傷護理人員工作有多麼沈重,每位護理人員一天工作時數至少十二個小時。過程中,傷患的體貼或謝意,最能紓解他們的壓力。
|
接力賽開始
傷患大多是年輕人,正是規畫美好前景的時刻,但此際卻只能躺著在病床上,教人無限感傷。「就因我們年紀太相近了,更感到難過。」陳郁吾說,她照顧的一位弟弟很喜歡打籃球,也熱愛戶外活動,很欣慰他復原能力良好,已轉去普通病房,但傷處位於右上肢和雙下肢,要能跑跑跳跳,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這個男孩的燒傷面積約百分之三十,直到離開加護病房後才知道同行的一位好友已傷重過世。最初難以接受,之後積極做復健,就希望趕上好友的告別式。他對照顧他的王樹偉醫師說:「我會勇敢活下去,活得精彩,要把逝去好友的那一分也一起加油,等哪天再見面,他會嚇一跳。我一定做得到。」
七月中旬轉至普通病房的鄭妹妹,燒傷面積百分之四十;她剛度過十七歲生日,在生日當天,院部主管和照護她的醫護人員特地準備蛋糕為她慶生。她的復原,也為醫療團隊打了一劑強心針。
每天午時的跨科會議,加護病房周志道醫師報告每位傷患現況,再由腎臟、感染、胸腔、心臟、肝膽腸胃、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等各科,以及麻醉部醫師,就專業提供建言,隨時調整用藥和劑量。
院方也已備置兩臺碾皮機,可將從傷患身上取下的自皮,擴大至六倍或九倍,讓整形外科醫師加快腳步做清創和植皮。
從塵爆意外發生後,醫師們每天的刀都排得很滿,甚至長達十幾個小時,對體力來說考驗很大。尤其,燒傷患者因為體表大面積喪失,容易失溫,所以手術時關閉空調、開啟烤燈,醫師在如此高溫環境下進行手術,往往一檯刀結束,手術衣全部汗溼。
盧純德主任有天從上午八點進入手術室到下午五點,身上揹著冰袋,整整九個小時,不設法降溫,根本承受不了。「雖然很熱,但汗卻絕對不能滴到病人身上,會造成感染。」那檯刀完成後,他靠在椅背上小憩一下;養足精神後,又繼續上場進行下一檯手術。
盧純德強調,他平日跑步鍛鍊身體,但這陣子無暇運動;不過長時間在開刀房內,他會利用空檔就地仰臥起坐,而且盡量多吃,熱量比平常多出兩倍,就是為了保持體力,進行長期抗戰。
●
臺北慈濟醫院第一時間收治十三位傷患,後有一位轉入、兩位轉院,十二位傷患平均燒傷面積達百分之六十。經團隊努力,至七月二十三日,已有兩位轉普通病房,一位出院,八位傷患在燒傷專區奮戰中。院方從醫療、營養、心理、復健等各方面做加強,期望結合團隊整體照護力量,一點一滴地扳回頹勢,讓傷患轉危為安。
趙有誠院長以大家長身分鼓舞團隊,非到最後一刻絕不放棄,也願成為傷患和家屬的依靠,會一直陪伴他們走下去。
【趙院長的話】
六月二十七日晚間九點多得知爆炸意外,雖然不知道會有多少傷患需要搶救,我馬上請急診室跟新北市消防局聯絡,看臺北慈院是不是能夠幫上忙。從那天開始,天天都在為這群年輕人祈禱,希望他們的痛苦可以減少,也希望爸爸媽媽們能安下心來。
看到這些家庭承受這麼多苦,我們不能只是悲痛,要思考如何長期關懷,我鼓勵醫療團隊絕不放棄。之後,孩子們的皮膚攣縮,會變得又厚又硬;最好的狀況,是他們心裏接受事實,帶著滿身傷疤離院;如果他們無法接受,帶著受傷的心靈出去,將來無法站起來面對人群,那這一次的醫療就是失敗的。
但如果大家一起給予支持的力量,無論直接或間接幫助,讓他們看到希望,自立站起來,健康面對社會人群,這個醫療才算成功。
感恩臺北慈院第一線醫護團隊們盡心盡力付出,而爸爸媽媽們的信任,就是給我們最大的支持。臺灣是友善的寶島,期待這分愛與善,能給孩子們最大的祝福。
(資料提供╱胡淑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