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心戲】 王博豐 主演人生
◎撰文‧鄭雅嬬 攝影‧顏霖沼

總是扮演配角襯托主角的王博豐,
演戲讓他探索內在,
愈來愈自信主演人生這齣戲……
舞臺表演是團體合作,空有主角成不了好戲,還需要配角在旁幽默串場,潤滑劇情,導演也能從中發掘有「戲胞」的潛力演員。
十七歲的王博豐就是潛力派演員之一,近三年來參與三部公版戲劇,總共演過六個角色,全都是配角。
例如:《王者之劍》中,主角亞瑟王子的「朋友」、戴著舞獅頭罩的寂寞「巨獸」、散發惡臭的「糞蟲」、凶神惡煞的「牛頭」;《阿布》裏有求必應的大玩偶「阿布」;《精靈寶石》裏可以寫功課、煮飯、開車、聊天的「手機人」。這些配角有個共通點,幾乎都是穿戴面具、布偶服的不露臉角色。
問他演得那麼賣力,卻不能露臉,會不會覺得可惜?他憨厚地笑說:「沒關係啊!這反而是一種挑戰,我要思考怎麼用動作表達出情緒。我覺得每個角色在舞臺上都有存在的目的,所以不管戲分多少,就是盡力揣摩。」
從觀眾變成演員
舞臺下的王博豐是個平凡的男孩,笑得靦腆,講話慢條斯理,經常是思考過後才回答。有時候說著說著,就不自覺地演了起來;站上舞臺的他,因為享受演出,自然而然地散發著自在和自信,「演戲和玩的英文單字都是『PLAY』,我覺得很有趣,我也是把演戲當作在玩!」
充滿好奇、想像力豐富且自得其樂,也許跟他成長過程養成的獨立性格有關。
他的父母從前在黃昏市場做生意,經常忙碌到晚上七、八點,他常是幼稚園最後放學回家的孩子,獨自玩玩具度過漫長的等候時光;小學期間,他和長四歲的姊姊自己張羅食物、打掃家裏、完成功課,看了很多天馬行空的卡通,「我很喜歡看卡通,很常跟自己對話,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開心,不會覺得無聊。」
小學二年級,母親帶他參加慈濟快樂兒童精進班的課程,他在那裏交了同齡的朋友,著迷地看了好幾齣話劇;父母忙得沒辦法帶他去上課時,他獨自騎腳踏車從烏日到大里看戲,最後從忠實觀眾變成社區裏的小演員。
升上國中,平時較為被動的他,竟主動詢問和爭取加入林維儀在快樂兒童精進班的戲劇表演,「我就從《新西遊記》的豬八戒開始演,之後《王者之劍》就被找去演配角,再來是《阿布》,一直演到現在。」從年幼到青春期,他都是被戲劇豐富的滋養著。
從認識自己出發
國中畢業時,王博豐面臨升學方向的抉擇,「開始在劇團演戲以後,我就確定自己對戲劇很有興趣,有報考華岡藝校的想法。」
他自認沒有才華、不夠聰明,戰戰兢兢地花兩個多月準備一分鐘的術科才藝表演,「我選擇默劇表演,從想劇情、排練,再請維儀媽看過給我意見。」他依照建議,兩度修改內容,同時還一邊準備面試的書面資料。
林維儀對王博豐讚譽有佳:「他永遠覺得自己不足,想要進步,會用謙虛的態度在準備。」他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到能力可及的最好準備,最終如願地進到華岡藝校。
「學校的表演課很多基礎都是先從認識自己出發,喜歡自己哪裏?討厭自己哪裏?覺得自己是什麼?我透過表演課更清楚自己的樣子。」這對於經常自我懷疑、又沒有自信的王博豐而言,是很重要的過程。
曾經與王博豐同臺演出的志工陳意琇觀察道:「以前會覺得他的氣勢都要被我吃掉了,感覺上比較沒有信心;但是現在就不一樣,他對於表演有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多了。我覺得學校的學習,對他的影響很大。」
林維儀從《海盜公主》開始找他回來劇團協助指導,這個邀請令他受寵若驚:「有一次排練《精靈寶石》,維儀媽突然就跟我說,這部分你回去想一下,明天就給你導。我嚇到了!很怕自己做不好,一直絞盡腦汁的想。」林維儀不藏私與他分享導演看劇本的角度和畫面的調度,他從中學到許多不同於以往僅是演員的實務經驗。
「自己演和指導對方演,其實很不一樣。我比較傾向引導,先聽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再跟著他一起探索更多角色的可能性。」他在導演上,也是將自己擺在旁襯的位置。
 |
大布偶「阿布」陪著小米一家人度過生活中的種種難題,飾演「阿布」的王博豐以逗趣、自然的肢體動作,全程戴頭罩演出,一如他擔任演員或導戲都是站在旁襯的陪伴位置。(攝影/陳建仲)
|
從戲劇探問人生
今年,華岡藝校二年級的他參與班級期末展演《廢ㄏㄨˊㄚ》。在鮮明的燈光、節奏強烈的音效、怪誕的舞臺設計中,與同學集體演出在校園、家庭裏受到壓抑、傷害與拉扯的慘綠少年生活,延伸呈現時下校園霸凌、盲目跟從、貪婪浪費等橋段,他演得情緒滿溢,鼻水、淚水直流。
「演出時,每個人的心情都很複雜,會去翻自己的傷口,也是帶觀眾去看自己的傷。我會去看到裏面的因果關係。例如我曾經被一些言行中傷,下次換作是自己講話,能不能小心一點?」以及,看到他人被欺負,不論是訕笑或不為所動,都間接成為加害人;嫉妒他人所擁有,想變得跟對方一樣,於是雙手在搶、眼睛在抓、腦海在想,欲望和貪婪讓彼此撞得頭破血流……
比較起兒童劇團和班級展演兩種風格迥異的呈現,王博豐闡述自己的見解:「兒童劇團的觀眾主要是小朋友,內容有傳達佛法的使命,所以劇情都是具有省思、光明和希望的內容。班展的觀眾是演員的親友,內容是演員生命過程中的傷口和感受,劇情比較陰暗、諷刺和驚悚。但仔細想過每一幕內容的意義和帶給自己的感受,我覺得整體而言是正向的力量,都是提醒和反省。」儘管演出的形式和切入的角度不同,都是藉由戲劇探問人生。
王博豐對於戲劇的思索和對角色的敏銳度,也反應在與家人的關係,「其實很感謝爸媽支持我走戲劇這條路,他們每次都說,以後養得活自己就好,不用擔心他們。我對角色都有耐心去了解,我能不能也多花點時間替家人想一想?」
有了這一層體悟,他開始主動與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交友,對他們多了耐心和關心,彼此的感情因此比從前更好。
人生如戲,在舞臺上總是扮演配角襯托主角的王博豐,回到現實生活,成為自己的導演和主角,將人生這齣戲,玩得愈來愈有趣。
 |
王博豐在學校與兒童劇團均有演出,不論光明或陰暗、希望或失望等風格的戲劇,他都做足準備,用心對待每個角色,也為自己導出更好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