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到二十五日 教富濟貧,濟貧教富

6.24~25《農五月‧初九至初十》
【靜思小語】無論貧富,人人都擁有富裕心靈,可以源源不絕湧現愛。
走出舒適,走入苦難
尼泊爾強震屆滿兩個月,世界糧食計畫署預計展開「以工代賑」,邀請居民參與清運瓦礫、恢復街道等工作,讓受災民眾得以振作精神、自食其力。
早會時間,上人談及二○○九年凱莎娜風災過後,菲律賓慈濟人即運用「以工代賑」,帶動受災民眾清掃家園,也因此接引了許多精進的本土志工;二○一三年海燕風災過後,在萊特省重災區再度大規模「以工代賑」,本土志工發揮了很大良能,帶動居民清掃家園、讓城市快速復甦,成果受到國際矚目。
此次尼泊爾賑災,慈濟人同樣運用「以工代賑」,讓受災居民投入香積、翻譯、發放等事務。上人欣見國際人道團體共同推動,合力幫助尼泊爾災區復原、提振居民身心力量。
馬來西亞梁貴勝師兄,停留尼泊爾將近五十天,多位青少年志工很願意配合他付出、也捨不得他離開。梁師兄於賑災視訊會議中,向上人「暫時告假」,表示還要再回尼泊爾。
「以德領眾,才能得人信任與護持。」上人肯定梁師兄展現的德風,也期待這分真誠無私之愛,能銘刻在小志工的心靈裏,一棒接一棒傳續下去。
本月初來臺面見上人的納瑞許‧杜加先生,帶著家人出現在尼泊爾視訊現場。夫人分享,參與發放讓她感受到慈濟人的誠懇及為鄉親著想的心意,女兒也連續多日投入,歡喜有機會做善事。
上人肯定杜加先生帶動家人投入慈濟、了解慈濟。「在種姓制度根深柢固、階級分明的尼泊爾社會,生活優渥的享福人,能破除心靈上的階級隔閡、放下身段,與慈濟人共同投入苦難人群中付出,令人讚佩。」
慈濟尼泊爾賑災艱辛起步,如今已看到當地志工的成長與承擔。上人勉眾,在尊重、感恩的付出中,引導當地人發揮愛心,互重互愛、平等互動,這就是佛陀的教育。
改變自己,改善人間
二十五日早會,上人開示,兩千多年前,佛陀出生於藍毘尼園、生長於迦毘羅衛國,正是今日的尼泊爾境內。
「此地區自古貧苦人多、災難亦多。佛陀出生在皇宮,有感於種種人生苦相、階級之別,為追尋真理,辭親割愛出家修行,終於覺悟成道,以願力來回娑婆世界廣度眾生。」
而今,佛陀的故鄉遭受重大災難,慈濟人馳援、看見災難苦相,心靈感觸良深。上人期勉,將體悟廣為分享,讓人人都能起「警世覺悟」,不再迷茫造業。
「要改善地球環境、調和氣候,人類必須改變——由奢侈浪費轉為節約勤儉。只要每一個人都願意改變,天地就能平安。」
可惜,人心無法去除貪、瞋、癡、慢、疑,不信正法、恣意妄為,道德喪敗,使得災難愈益頻繁。上人期盼慈濟人以身作則,將佛陀正法遍布全球,帶動人人落實「慈、悲、喜、捨」的佛教精神。
「慈濟人『教富濟貧』——引導平安的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貧苦人。對於受災受難者,則是『濟貧教富』——幫助其改善生活的同時,開啟其心靈財富,讓他們也有機會體會付出助人的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