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日 克私欲,提升愛

6.22《農五月‧初七》
【靜思小語】克制享樂的欲念,提升無私助人的愛心。
感恩心,化怨憎
「眾生有各種煩惱與習氣,見解各不相同;要度眾生,必須適應其根基而循循善誘,且不受眾生的無明煩惱影響自心。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佛之「十號」中,其一為「調御丈夫」,意即佛德圓滿,能應眾生之習性,善用方法一一調伏、度化。
「行菩薩道到成佛,要經過極漫長的時間,而且心念必須堅定——精進行六度,堅持無餘修、長時修、無間修、尊重修的『四修』功夫;且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
上人教導,學佛要修養好自心,除了自修身心、守好本分不犯錯,還要走入人群利益他人。
「看到別人不好的習氣,不要『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要將他人的言行態度當作一面鏡子,用來自我檢視、自我調整,學習和顏悅色對待人。且要感恩他們示現錯誤來警惕我們,加深自我戒、定、慧的修行功夫。」
上人表示,若能從別人不好的形象中,惕厲自己改善態度,這些對自己態度不好的人,都是修行過程中的「逆增上緣」,要感恩以待。
「有感恩心而無怨憎心,才能真正去除煩惱、無明,圓滿自我人格,這是『自利』;人格圓滿了,自然能受人信任,讓人樂於親近、接受勸導而改正錯誤,此即『利他』。」
要成佛,必須行菩薩道。上人指出,「發無上菩提心」,還要「累世安住」——以「百千億劫宏誓願」,累生累世在這條大覺道上精進前行。
上人教大家時時謹慎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不要自種惡心,也不要在別人的心中種下惡因;否則因緣牽纏不休,惡因、惡緣不止,都是修行的阻礙。
「眾生相很複雜,要從中自我警惕、向善學習。即使是無心之過,有心人看了卻會放在心裏,就此種了一顆惡的種子。解鈴還須繫鈴人,要從根本化解,化惡因緣為善因緣。」
在漫長的生死流轉中,如何接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的善因緣,而不被惡因惡緣牽纏偏失?上人教眾,要把握修行的初心,志願堅固、道業殷勤。
「堅持一念清淨道心,不隨人我事相、外境變化而起伏,才能成就自己的品德,接引人同行菩薩道,自利亦利他。以感恩心化解惡因緣,殷勤累積善因緣,就能減少障礙,增加修行的助緣。」
做環保,增善力
世間物皆是因緣匯聚、四大假合,必經成、住、壞、空四劫。早會時間,上人談及,地球在四十多億年前生成,各類生物慢慢生成、不斷繁衍,成為一個生機蓬勃的星球,這段漫長的時間就是「成劫」。
所有生物與天地共生共榮,則為「住劫」;人類出現以後,隨著心念的生、住、異、滅,從原始單純的生活進化到文明生活,複雜的人心也造成種種善惡衝突、對立爭奪,不只威脅人類生命安全,也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就是「壞劫」。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指出,由於人類濫墾濫伐、引進外來物種,以致許多動物的棲地消失,影響全球生態系統;當前物種滅絕的速度是自恐龍滅絕時期以來最快的,地球已進入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缺乏倫理道德約束,人類恣意妄為,使得生存環境愈漸崩壞,實是自取滅亡之舉。」上人憂心提及此則新聞報導,呼籲人人警覺環境問題:「克制享樂的欲念,提升無私互助的愛心。」
蘇州市政府副祕書長顧海東先生等一行人來訪。顧先生表示,蘇州工業發展迅速,垃圾問題浮現,此行主要是來學習慈濟環保。
上人分享「清淨在源頭」的環保觀念與實際推行方法,建議可以從企業、工廠推行資源回收,還原再製成高品質的物品。
「分布在臺灣各社區裏的大大小小慈濟環保站,除了發揮資源回收分類良能,也讓許多高齡長者找到生活重心,覺得自己還能為大地與社會付出,很有成就感。」上人談到,慈濟環保志工也有受證制度,戒除菸、酒、檳榔等有害身心健康的習氣,身心清淨、品行優良,內外皆環保,才能受證。
「受證,是一種認證與肯定,也讓志工自我肯定。很多人的人生方向與價值觀,因為投入慈濟環保而轉變——不只因為改除惡習而增進個人的身心健康,家庭氣氛也因此變得更融洽,讓社區裏多了一個好人、增添一股善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