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 「尊重」對治「我慢」

6.21《農五月‧初六》
【靜思小語】尊重每一個人,用寬諒之心善待。
行六度,持四修
唐朝悟達國師,十世之前為西漢大臣袁盎,與晁錯的冤業惡緣糾纏不斷;第十世受唐懿宗尊為國師,賜沈香法座,起了一念貢高自傲之心,業報顯發,腳撞到座椅受傷,竟惡化糜爛成一個人面瘡;受迦諾迦尊者指點,了解自己與晁錯的十世糾葛,才得以解冤釋結,消解十世冤業。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因果歷歷不爽,此生遭受的逆境、惡緣,可能是過去生造作的惡業導致;即使已經出家,守戒、淨行,餘報未盡,還是要受報。
「悟達國師十世精勤,無餘修、無間修、長時修、尊重修,如此謹慎持戒、踏實修行,仍然無法消解與晁錯之間的冤業;直到起悲憫心照顧病僧,才種下洗除冤業的善因緣。要時時提高警覺,戒慎名利,不起貪、瞋、癡、慢、疑等無明煩惱。」
因緣果報不鬆懈,人心也不能懈怠。上人教眾,以「尊重修」對治「我慢」。「在人群中『尊重修』,不只是以尊重之心供養三寶,也要尊重生活中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培養靜定安穩的心境,堪忍苦受,無論遭遇何等境界,心都安然不動,寬諒待人,與人結好緣。」
不論多麼有才幹,同樣要放下身段,用恭敬心修行。上人教導:「面對剛強眾生,要柔軟退讓,虔誠付出。在待人接物與工作上,都要守倫理、負責任。」
早晚課誦,是佛教修行者的本分事,藉著禮誦凝聚專注、虔誠的道氣;上人指出,若起怠惰心,不只對佛法不尊重,也無法建立受人尊重的德。「尊重佛法,就要將佛法吸收入心,不斷學習品德典範。修養身心而成就受人尊重的品德,這就是『德本』。」
末法時代,道理不受重視,人們愈來愈恣意妄為、無法無天,以致世間災難頻傳。上人囑眾戒慎虔誠,入人群行六度,也不要忘記「四修」之法。
「五濁惡世的濁氣,如波浪、海嘯般一波波襲來。不要被名利沖昏頭,要重視因緣果報,時時多用心,才能在末法時代,為人間注入希望。」
聚福緣,植善種
慈濟賑災醫療團將近兩個月來,在尼泊爾持續付出;早會時間,上人讚歎許多人連續參與兩、三梯次。「天天面對著災後破碎的景象、面對著人群種種苦難相,還能堪忍而持續救拔苦難,都是出於『不忍眾生、誓度眾生』的大願力。」
上人感恩人文志業與人文真善美志工,合力留存尼泊爾賑災足跡。「一幕幕畫面都是寶貴的現代『大藏經』,說盡人間苦、空、無常,同時也展現了『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只要發菩薩心,就能不畏路難走、不怕步步艱辛,勇往直前付出。」
高雄人醫會葉添浩、洪宏典醫師,以及臺中人醫會洪啟芬醫師、馬來西亞李曉卿醫師等,留在尼泊爾兩、三個星期,與病患互動親如家人,醫病情緊密連結。葉醫師返臺後,談到尼泊爾受災民眾之苦,仍忍不住哽咽流淚;花蓮慈院王志鴻副院長表示,若非親自踏上苦難之地,豈能知道己身之福?
「這一部『大藏經』,說盡了『四諦法』——從『苦』的道理開始,告訴大家世間之所以這麼苦,是聚『集』了許許多多的因緣果報而致。佛陀以大願力,選擇在苦難之地成道、說法度眾生,要眾生從苦難的根源『滅』苦,踏上康莊平坦的菩提大『道』。」
上人教眾要重視「因」——滅苦因,種下菩提種子。「殷勤耕耘心地,清除無明雜草、播下菩提種子;還要持續造福,自耕福田,累積福緣。有福緣、善種,福慧雙修,就能累積成佛資糧。」
尼泊爾有許多寺廟建築在崇山峻嶺間,因四、五月的兩次強震而毀損。上人慨嘆:「莊嚴佛塔、寶貴古蹟,終有壞滅之時;而人間互助的清淨無私大愛,能為災區注入希望。慈濟人要持續凝聚愛的能量,讓人脫離苦難、提振身心力量,重建希望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