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4期
2015-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慈善臺灣
  晨鐘起.薰法香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4期
  十八日 福慧雙修,悲智同圓


6.18《農五月‧初三》

【靜思小語】遍斷諸惡、遍修淨行;用愛付出、用心淨化。

 

耐心、忍辱心、信心

 

「『想』,是『心』緣外『相』,即使離開了境界,仍然念念不忘,在心田裏不斷造作『相』。『般若』,則是清淨無染的思想精華。」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眾生心地風光本來清淨無染,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只是隨著外境起心動念、徒增煩惱,遮蓋了清淨的智慧。

就如農夫耕田,若能盡除雜草,粒粒種子、株株秧苗都能得到充足的養分,就能成長茁壯,結出飽滿的稻穗。上人表示:「人人都有清淨美好的心地風光,用心修行、去除心田煩惱雜念,智慧持續增長,就能逐步回歸真如本性。」

佛陀長久以來走入人群、廣行六度,在見解複雜的人群中,持戒、忍辱、精進,修得「靜寂清澄、志玄虛漠」的遼闊心境,以及統理大眾的德行。上人指出:「慈濟人秉持佛心,走過福慧雙修的覺有情道路,即能『悲智同圓』,得到清淨圓滿的大圓鏡智。」

慈濟人在全球各地以愛布施,帶動貧困居民投入志工行列、給予心靈財富,也是教導做人的道理;上人肯定,這就如佛陀說法度眾生。

「因為相信人人本具佛性,所以用心施教,讓人人歡喜投入。接受佛法、了解道理,身體力行之後,則『諸經諦理現前』,悲智圓滿;如此就能衝過煩惱河的千尺波濤,從凡夫地的此岸,登上覺悟的彼岸。」

度眾生有種種因緣、種種方便法。上人期許慈濟人,提起「甘願做,歡喜受」的菩薩心境,以身作則、善用方法,帶動人人願意付出。

「無論外境如何惡濁,以耐心、忍辱心與信心,堅持用愛付出、用心淨化,啟發人人心靈財富、付出人生良能;這分真誠無染之心,就是人間菩薩!」

上人期勉全球慈濟人就地取材、就地弘法,藉境修心。「遍斷諸惡,遍修淨行,讓濁惡人間變成清淨樂土。」

院校聯席會中,上人期勉師長們秉持「誠之情誼人間祥兆,教之慇實造福富足」的教育精髓,為社會培育具有良知、願意付出無私大愛的良才。

「品德教育、生活教育,是慈濟學校的『校髓』,不只要用心保存,且要發揚光大。」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