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 創造愛心美景

6.9《農四月‧二十三》
【靜思小語】不執著、無分別,盡心盡力,救拔苦難。
成就五分法身
修行者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種功德法,成就佛身,是謂「五分法身」。早會時間,上人以此勉眾——
下功夫撥除煩惱無明、改除惡習氣,時時說好話、做好事、想好意,讓善的習慣成為自然,不再起煩惱惡念,成就「戒法身」。
不論身處任何環境、面對任何人、事、物,行中有定、話中有定、心中有定,隨時都能「思惟修」,成就「定法身」。以清淨的心思惟修,增長智慧、明辨世間事物本源,則修得「慧法身」。
上人教眾,不只作聽法者,還要當說法者與傳法者。「聞法入心、身體力行,進而與人分享對法的體會,彼此砥礪精進,才不會被滾滾紅塵的無明濁流席捲。」
尼泊爾一位生病的老人遭遺棄路邊,身上滿是排泄物。昨日慈濟人與巴山、丹羅兩位本土志工前往探視,為他沐浴淨身,並提供乾淨衣服、飲水、食物,待醫療團隊診察老人身體狀況後,將他送醫治療。
「老人家生病無法行動,又被遺棄,如處地獄受苦;幸得遇人間菩薩扶持,這一連串救助行動,就是人間的愛心美景。凝聚善念、付出助人,心靈的虔誠莊嚴,能讓苦難境界變得美好。」
上人述說一則佛典故事——
佛陀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的迦旃延尊者,能以智慧善巧說法。
一位外道師對佛法因緣果報、六道輪迴觀點,提出質疑:「若造惡的人往生後會下地獄受苦,怎麼不曾見過墮落惡道的先人,對世間人訴苦?」
迦旃延尊者回答:「就像犯罪的人被捕,入獄服刑、不得自由,如何能向監獄外的人訴苦呢?」
外道師又問:「若說行善者能往生天堂享福,也不曾見過天堂來的人,對我們描述天堂的美好與享受啊!」
迦旃延尊者答:「就像有人不慎掉落糞坑,好不容易才能脫離,在莊嚴美好的環境裏享受、身心清淨後,又怎麼願意再跳入糞坑裏呢?」
上人教眾思考:「相對於清淨、享樂的天堂,人間苦惡如糞坑。然而,佛菩薩對於身處苦惡人間的眾生卻是不離不棄——並非隨著業力輪迴娑婆,而是以願力,一再前來度眾生。」
就如慈濟人到監獄關懷、帶動受刑人,也是以自由之身往返一般人不願接近的牢獄,以慈悲願力感化犯錯、執迷的人生。上人勉眾,有救人的好心,就要起於行動。「集合人人虔誠願力,轉化苦惡之地,成就莊嚴淨土。」
體悟苦空無常
尼泊爾賑災視訊會議,宗教處同仁陳祖淞報告,昨晚在醫院陪伴被遺棄的老人過夜。「在佛陀誕生地,看盡生、老、病、死之苦,也體會到人生無常、苦、空的道理。」
上人開示,深入苦難,感受人間之苦、體會自身之福,心能定靜、隨遇而安,就是修行。「慈濟人陪伴受災民眾走過最艱鉅的路途,他們也陪伴慈濟人走出一條菩提大直道。」
與大陸志工談話,上人表示,慈濟人遠赴尼泊爾賑災,儘管面臨種種困難考驗,大家發揮智慧一一克服;以「誠之情誼」牽起當地志工的心,帶動人人心中有愛,合和互協用愛鋪路走。
「就如《金剛經》所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慈濟人親身入苦,沒有執著心與分別心,只為救拔苦難,盡心盡力付出。如此力行佛法、印證佛法,心境輕安自在,就能有深刻的體會與豐富的心靈收穫。」
用感恩心付出
「慈濟的宗教觀是『人生的宗旨,生活的教育』。慈濟人心中有佛法道理、依法脈而行事,故能有志一同,以『付出無所求』的愛為宗旨與方向。」
與北京市臺辦汪明浩主任等人談話,上人表示,慈濟雖是佛教團體,但是具有開闊的宗教觀,慈濟人不只有佛教徒,慈濟付出的對象也不分宗教、種族,故能在國際間普施濟眾。
「這分無所求的大愛,來自佛法的『三輪體空』精神——沒有『我是付出者』、『我付出了多少』、『誰接受了我幫助』的執著;視付出為理所當然、不求回報,反而由衷感恩對方接受幫助,讓自己有機會造福人群。」
上人說明,慈濟人付出無所求,只有滿滿的感恩與歡喜,再辛苦也甘願。「造福人群,也是為自我祝福,因為救人的人感覺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