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584期
2015-07-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特別報導
  主題報導
  特別報導
  慈善臺灣
  晨鐘起.薰法香
  生命的禮物
  百川歸海
  衲履足跡
  阿板薰法香
  攝影筆記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84期
  六至七日 入人群,修福慧


6.6~7《農四月‧二十至二十一》

【靜思小語】福,在人群中造;慧,在人群中修。

 

有法,有道

 

馬來西亞沙巴昨天發生芮氏規模六點零地震,一百多名登山客受困於「神山」京那巴魯山,已有死傷傳出;烏克蘭近日再啟戰端,兩座煤礦場電力被切斷,九百多名礦工受困於地底,等待救援……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有形之物皆須經歷成、住、壞、空的循環,無法永恆不變。「天災終有平復之時,但人心不調引發人禍戰亂,讓許多家庭陷入長久苦難。」

如何才能讓人間祥和、天下平安?上人指出:「唯有人心存法理,去除無明煩惱,提起愛心善念,順理而行,將道德之路鋪得寬敞平坦;人心平和,天下平安。」

尼泊爾強震過後,慈濟賑災醫療團走入災區付出,也在當地帶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入志工行列,並讓這群年輕志工了解,慈濟精神源自佛教、慈濟人所做皆是力行佛法。

上人欣言:「佛陀在尼泊爾出生、成道、說法;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慈濟人又將佛法再帶回佛陀的故鄉重新播種。但願粒粒種子萌芽茁壯,成為小樹,就地開展菩提林。」

 

真誠,育才

 

慈濟大學畢業典禮,王本榮校長期勉座中博士班、碩士班、學士班共六百八十五位畢業生,面對新階段人生挑戰,不僅要運用知識,更要提升智慧,成為社會棟梁。

典禮中,慈誠懿德會與畢業同學演繹慈濟歌曲〈答案〉,展現超越血緣的親子之情。上人感恩慈誠爸爸、懿德媽媽以純真之愛真誠陪伴,對孩子們的重視、愛護之心,不亞於自己親生兒女,長年累月建立真誠情誼。

在校生演繹《無量義經偈頌‧十功德品》片段。上人解說,人人都有與佛同等的覺性,「要以佛心為己心——懷抱善良、智慧之心,投入人群付出,用愛鋪展人生道路。」

上人期許畢業同學心懷大志,但要腳踏實地,朝正確方向精進,努力實現理想。

「慈濟教育不求其他,只願為社會、為天下成就人才。同學們展現的禮儀與涵養,令人感受希望;期待未來走入職場,每一位都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棟梁。」

 

集善,祝福

 

七日,尼泊爾賑災視訊會議中,來自中尼邊境的志工巴山(Passang Lama)表示,每天收看上人開示影片,獲得豐富的心靈資糧;跟隨慈濟志工訪視、義診,學習到要以「平等心」幫助每一個人。

上人開示:「佛教徒要『以佛心為己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願盡一己之力,讓更多苦難人得救。」

就讀高中一年級的少女西露(Suli Aurung),感恩慈濟給予尼泊爾受災民眾生活、醫療上的援助。「慈濟來之前,每個人都在哭;慈濟來了以後,每個人都在微笑。這是因為慈濟人幫助我們,並且教導大家如何運用力量幫助別人。」

欣見尼泊爾本土志工萌芽,上人說明慈濟「竹筒歲月」理念,主要是希望人人都有機會做好事。「慈濟的一切,都是點滴愛與善累積而成就。只要匯聚人人的善心、表達清淨虔誠的善念,就是對尼泊爾最好的祝福。」

 

無私,無愧

 

「佛法確實可以消災,讓人人平安——不是因為拜經、誦經而消災,而是因為了解道理、身體力行、智慧提升,自能防非止惡、遠離災患。」

全臺委員慈誠精進研習,海內外共有二十三個社區道場、一萬六千多人連線共修。上人以「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說明,慈濟是一條康莊菩提大直道。「以堅定信念,步步踏實走,就能體會道理、心安理得,愈來愈接近聖賢境界。」

要到達成佛目標,需經長久時間,且要發大心、立大願入人群修行。上人勉眾,要加強正信、正念,堅定道心,菩薩道上持續修福增慧。

「福在人群中造,慧在人群中修。但現今社會紛擾、人事龐雜,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並不容易。走入人群如入淤泥池,要利用淤泥養分滋養善種,使之萌芽茁壯、綻放美麗花朵,進而美化淤泥池。」

人人本具佛性。上人表示,面對芸芸眾生,要學習「常不輕菩薩」。「以感恩、尊重、愛對待每一個人;即使被誤解、被攻擊,仍不改恭敬態度,禮敬人人未來都能成佛。」

尼泊爾強震過後,幾位年輕同仁自四月二十八日踏上災區,至今仍停留當地。上人表示,天天看著殘破景象、面對身心受傷的苦難人,需要堅強的意志力,才能不受影響。

「只因不忍眾生受苦難,他們甘願長時間停留,為這片受創大地多做一點事。回顧五十年來慈濟路,正是每一位慈濟人發『四弘誓願』,以『四無量心』力行以成;一路走來無私、無愧。期待大家堅定信心、莫忘初衷。」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