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日 以愛利生

6.4《農四月‧十八》
【靜思小語】付出,扭轉苦難;冷漠,扼殺愛心。
愛心善念,貴在力行
「人間有愛,苦難人就不孤單。反之,心門關閉,對苦難冷漠以待,或是放任殘酷惡行,災難將會愈來愈多……」
早會時間,上人感嘆,盡心力付出,反招來批評,大眾的愛心會退縮;當社會變得冷漠,是很危險的事。
「淨化人心,帶動人人行往正確方向,就能啟發無限愛心。反之,若有力量的人總是冷眼旁觀,無力的人永遠只能無奈受苦。人心執迷不悟、心靈向惡墮落,未來人間實令人憂。」
上人期盼人人相互勉勵,保持愛心與熱忱,在人間帶動善的循環,讓苦難人都有因緣得救。
尼泊爾企業家杜加先生,發願要與慈濟人共同協助受災民眾,讓社會復甦生機。上人以此為例表示:「人人心靈都富有愛的能量,轉一念就能利益眾生。要鼓勵人人將愛心善念付諸行動,凝聚點點滴滴助人力量,就能成就眾多利益人群的好事。」
無私大愛,核心精髓
第七梯次尼泊爾賑災醫療團凌晨抵達尼泊爾,晨間仍精神抖擻參與視訊會議;上人期勉來自不同國家的慈濟人,合和互協付出,也要照顧彼此健康。
「天下事,需要天下人共同成就。慈濟人遠道而去,力量有限;要用心付出,感動與啟發當地民眾願意一同響應,才能改善廣大災區民眾的生活。」
醫療志策會中,上人表示,人有靈魂,國有國魂,志業也要有志業的「魂」——志業精髓。
「要學習他人優點,也要堅守慈濟創立的精神與使命。醫療志業的精髓,就是無私大愛;隨著時間累積、組織擴展,更要鞏固核心精髓,守護初衷。」
上人表示,培養人才的關鍵,在於團隊成員互愛、互信,營造合和互協的團體默契。
「從事醫療工作,具有救治傷病的崇高使命,須遵從『醫道』而行。」上人強調,這是每位醫療同仁共同的方向,慈濟醫療要永續傳承此優質精髓。
一念不忍,將心比心
「無論生活困苦或遭受重大災難,只要有各方支援與膚慰,即使無法立即改善困境,至少能舒緩心靈之苦,重振身心。」
中國慈善聯合會執行祕書長彭建梅女士等人來訪。上人表示,五濁惡世,人心見解濁亂、煩惱深重,生命受天災人禍威脅,要加強「淨化人心」。
「人人都有一分清淨的愛心善念,要化為行動,盡己之力付出。看見他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離苦得樂,自然會有一分歡喜感受,更加樂於助人。」
人心常在善惡拔河中,上人感嘆,現今惡的力量似乎大過善的力量;但有善心、有智慧的人,要加強信心,持續撒播善種子。
「如同種子入土,發芽、成長,再開花結果,又將產生無量種子;只要影響一個人願意發心,就能再啟發更多人。」
中國人民大學非營利組織研究所康曉光教授提問:「從公益角度來看,慈濟有何經驗能讓其他組織遵循和學習?」
上人表示,慈濟最初是三十位家庭主婦,在不影響日常生活下日存五毛錢,點滴積存慈善基金;經市井間口耳相傳、有人提報個案,從此開展慈善救濟行動。大家看到慈濟所做,也樂於響應,從此會員愈增、受助者愈多,救助範圍也愈來愈廣。
「慈濟志業的發展,並非事先規畫或預設;而是見眾生苦難,起一念不忍之心,會合各方因緣、應社會人群所需付出,漸次發展出四大志業、八大法印。」
上人強調,慈濟每一項志業,都不是倚靠少數人的付出,也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自己只是向大家呼籲,啟發人人的觀念。「我希望好事人人做,讓人人都有機會種福田。慈濟的一切是出自一片誠心,匯集無數人的愛心、智慧而成。」
然而,上人感嘆,即使出於真誠之心做好事,仍不免遭受誤解或質疑。「想要打開人心的無明網,確實不容易。唯有平靜心靈、自問己心;若問心無愧,就繼續做該做的事。」
慈濟在克難中起步,上人感恩全球慈濟人以「信心」與「愛心」共同成就。「若說有創新之處——只是因為將苦難人時時放在心上,因而設想出各種解救苦難的方法。」
例如,在一次次國際賑災經驗中,看到受災民眾流離失所、棲身簡陋帳棚,難禦風雨;雨後帳棚泥濘潮溼,民眾席地而臥,苦不堪言,於是發明出易於收納、搬運,也容易鋪展運用的多功能摺疊床。
「其他如為受災民眾搭建簡易屋,或是援建大愛村、希望工程,也是出於同理心——想要讓民眾身心早日安定,讓孩子不致荒廢學業。這都是『將心比心』,為了儘快改善受災民眾苦境而激發出的創意。」
上人強調,佛教是正信的宗教,佛法能淨化人心;慈濟以宗教精神創立,啟發人人不只願意付出,且心無所求,還要說「感恩」。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心中有法、信心堅定,就不會迷茫、恐懼,也不會起懷疑;發心愈大、願力愈強,信心深植,善念就能根深柢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