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 悲智雙運

6.3《農四月‧十七》
【靜思小語】付出愛,紓解有形災難;啟發愛,撫平無形創傷。
啟心門,互信互愛
昨日在尼泊爾曼索里帳棚區舉辦「感恩孝親祈福會」,年輕的本土志工一邊比手語,一邊以華語唱出慈濟歌曲〈一家人〉,真摯感人。
早會時間,上人感恩慈濟人悲智雙運付出。「以慈悲心踏上破碎土地,運用智慧啟發受災民眾的愛心,與之建立起『誠之情誼』,使人人打開心門,互愛互助。」
尼泊爾賑災視訊會議中,上人感恩大家以真情投入,啟發本土志工的慧命人文,讓人看到尼泊爾未來的希望。
志工丹羅(Penpa Norbu)是往返印度及尼泊爾的年輕導遊,通曉印度、尼泊爾、華語、英語等四種語言,災後棲身猴廟帳棚區,親見慈濟人貼心援助受災鄉親,深受感動而投入志工行列。聽聞他以華語表達對西藏故鄉父母的思念之情,上人教勉:「發揮善念、付出愛心,就是孝順。」
昨天的祈福會有「八國連心」──八個國家的慈濟人共同一心,付出無私大愛,幫助受災民眾紓解有形的困難,更撫平無形的心理創傷。上人教眾,持續在人間傳遞祥和大愛。
「天地之間,若人人都能以無私之愛為彼此付出,苦難人就有得救機會;人人互信、互愛,就能發揮無限愛的能量。」
平等觀,感恩尊重愛
尼泊爾企業家納瑞許‧杜加(Naresh Dugar)先生入精舍會見上人。尼國強震後,他由印尼黃榮年師兄引薦,協助慈濟賑災醫療團在災區採購物資、調度車輛、與政府部門接洽等;弟弟維加斯‧杜加(Vikas Dugar)先生則投入慈濟簡易教室籌備工作。
來臺之前,杜加先生先到印尼參與慈濟醫院動土典禮,了解慈濟人援助紅溪河畔居民、為他們遷建大愛村改善生活,也讓孩子得以受教育。他認為慈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賦予苦難人無限的希望。
上人說明,這群居民過去生活環境惡劣,遷居大愛村後,慈濟人持續關懷、展開大型發放,帶動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動。
「民眾接受幫助,感受到企業家真誠之愛;生活改善了,也回饋真誠的感恩。勞資雙方『感恩、尊重、愛』,助益國家社會平安祥和,也使經濟穩定發展。」
杜加先生談到,在尼泊爾看到多位事業有成的慈濟師兄,跟著大家一起搬運物資、親手布施;在印尼也看到擁有大企業的師兄、師姊,放下身段融入團隊,謙卑服務他人。「在慈濟道場中學習到平等觀,深感敬佩,也更想要深入探究這分啟發人心的精神力量。」
上人表示,佛陀提倡人人平等、人人都可成佛,希望打破四姓階級;慈濟帶動人人感恩、尊重、愛,正是佛陀的教育;期許杜加先生也能發大心、立大願,用心投入賑災工作,讓尼泊爾趕快恢復純樸平靜,讓受災民眾重拾人生希望。
尼泊爾瓊英卓瑪(Ani Choying Drolma)法師來訪。瓊英卓瑪法師是世界著名的梵唄專家,去年初受聯合國委任成為尼泊爾首位聯合國兒童基金大使。法師現場唱誦〈大悲咒〉,代尼泊爾鄉親感恩慈濟援助;唱誦結束後,上人讚歎:「很攝心。這也是弘法的方式,功德無量!」
與本會同仁談話,上人表示,慈濟在克難中成立,一路走來將近五十年,空間不斷拓展、受助人數不斷增加,也從一個小團體發展成為國際性的慈善組織。「但是一念單純的精神理念,從未改變。迎向另一個五十年,要適應現代時空,放大格局,持續帶動人人延續慧命。」
上人教眾加強「內修」功夫,且要了解慈濟「舊法新知」,讓信心更堅定、道心更鞏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