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月十四日《四月十一(日)》 
       
       
      
       
      【靜思小語】 
       
      希望,固然可以將目標設定長遠,但最重要的是做好「現在」的事。 
       
       
      〈慈濟人文進學堂〉 
       
       
      政治大學商學院邀請慈濟人到該校講授「企業與人文──慈濟精神之探討 
      與實踐」課程,已近學期尾聲,陸續有大專院校希望慈濟人到該校開課; 
      上人遂與十餘位擔任「講師」的師兄姊策畫未來授課方針。 
       
      上人肯定此課程的意義,勉大家要「再接再厲」。上人提到,慈濟三十四 
      年來,從很草根式地開創志業,一路走來歷盡萬般困境,一關接著一關地 
      突破,才有現在的成果。 
       
      「最難能可貴的是『恆持剎那』這分心──保持一顆初發心,從不後悔與 
      停滯。」上人讚歎做慈濟一、二十年的資深慈濟人,這分堅定的心,即如 
      佛教中所言「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令人深為感動! 
       
      上人表示,現在的年輕孩子,心浮浮沈沈很不穩定,教人擔心。「如今有 
      各大學希望將慈濟人文注入年輕孩子的生命中,希望大家鍥而不捨、努力 
      以赴,將慈濟人文『大愛與感恩』的文化,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社會有 
      滿懷愛心與感恩的年輕人,才是真正之福!」 
       
       
      〈美國商業周刊記者來訪〉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財經組記者Mr. Dan Nystedt,為該刊「亞洲   
      五十個最有影響力的人」專題,特來採訪上人。   
         
      問:九二一地震後,從媒體上知道慈濟做了很多好事,也影響中外許許多  
      多人覺得自己也可以做好事。慈濟做這些好事的理念為何?  
        
      上人:慈濟是宗教團體,宗教的本分就是在教人發揮愛心。我們都是佛教  
      徒,對於佛教的教義,應該要真實明瞭並且身體力行。  
        
      問:台灣政府也有意願建設醫院及學校,為何還需要如慈濟等機構來幫忙  
      ?  
        
      上人:政府的任務本就是在服務民眾,對於病人的照顧事實上也很不錯,  
      但民眾那麼多,事事要依賴政府必然有所不周之處,唯有人人發揮愛心,  
      補政府之不足,才能普遍而周全地照顧到所有民眾。  
        
      問:對您而言,這分救人的工作為何重要?  
        
      上人:主要是基於「尊重生命」。世上沒有比生命更有價值的,所以要搶  
      救生命;人生最苦的莫過於病痛,所以要解除病苦,使人人過著平安、幸  
      福的日子。大家的幸福、健康,就是我的幸福、健康。  
        
      問:有人將您與德蕾莎修女做比較,您的看法呢?  
        
      上人:人不需要比較,我尊重、敬愛德蕾莎修女,但每個人都有其生命價  
      值觀,盡自己的本分就是了。  
        
      問:慈濟在五年、十年之後,有何希望、計畫?  
        
      上人:我的希望不只是五年,而是千千萬萬年!「希望」,固然可以將目  
      標設定長遠,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現在」的事。就如慈濟目前著手的「  
      希望工程」,規畫的是千秋百世的理想學府,但決不能疏忽現在,現在所  
      做的每一件事都很重要,必須認真去做。  
        
      「未來有規畫,現在很重要。」我常教慈濟人要把握現在,時時刻刻達到  
      心中的使命,所以分秒都必須謹慎把握,如此未來的理想規畫才有達成的  
      一天。  
        
      問:慈濟位在台灣,為何要幫助大陸?  
        
      上人:「愛」不應分彼此、種族、國家。台灣人是人、大陸人是人,美國  
      人也是人,既然同樣都是人,就要互愛;何況台灣人的祖先是幾百年前從  
      大陸渡海而來,這分血濃於水的關係十分密切。  
        
      再者,慈濟並不只幫助中國大陸,而是放眼全球,只要有災難、有需要的  
      地方,慈濟人能力所及都會去救助。  
        
        
      〈骨髓相見歡〉  
        
        
      一年一度「骨髓捐贈相見歡」活動,午後在講經堂登場。  
        
      「您使我重獲新生命,過著健康人的生活了!」透過現場越洋電話直撥,  
      大陸上海十六歲的少女楊珂,歡喜地表達對捐髓者黃瓊英的感恩之情。  
        
      此次相見歡活動,許多受髓者皆居住於海外,如丹麥、美國、日本、加拿  
      大、香港、德國及澳洲,還有大陸的上海、廣東和杭州等地,因此現場安  
      排越洋電話call out。   
         
      隔著電話,受髓者自是再三感恩,捐髓者則關切地詢問:「你現在身體還   
      好嗎?」兩地相距遙遠,心靈的溝通竟是如此貼近。   
         
      而在現場會面的捐、受髓者,每每激動地相互擁抱,眼中泛著淚水,好一   
      會兒都無法言語。   
         
      對受髓者來說,這淚水是出於一分感恩至情,也是重獲新生的歡喜之淚;   
      至於捐髓者,亦是百感交集──有的是瞞著家人來捐;有的是拚命滋養自   
      己,希望提供最健康的骨髓;也有是突破向來恐懼就醫的心理,為了救人   
      鼓起勇氣接受全身麻醉的捐髓手術。   
         
      感人的場景在台上真情上演。上人開示時,感恩在眾人的愛心及現代先進   
      的醫療技術下,將血液疾病患者的生命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看那大陸   
      楊珂的相片,一個善長舞蹈的漂亮女孩,聽其電話中的聲音又十分甜美,   
      令人感到這分愛的付出,真是非常值得!」   
         
      捐髓者可敬的愛心,挽回了人命,這分「大仁者必有大勇」的精神,其意   
      義無法言喻,正如生命之無價!   
         
         
         
      ▲五月十五日《四月十二(一)》   
         
         
       
        
      【靜思小語】  
        
      生活環境好的人高高在上比不盡,苦難的人到處都是也比不完。  
        
        
      〈警覺即自覺〉  
        
        
      上人在志工早會上說,人人善念不斷開啟,大愛就能普遍世界;若善念停  
      滯,惡念時生,世界就會失去調和,人間就不得安寧了。  
        
      「愛與恨,善與惡,是相對存在,我們若能發揮愛與善,世間就清淨光明  
      ;若心有恨與惡,世間就污染黑暗。」上人以昨夜全球慈濟日祈福晚會景  
      象,說明人心淨化並不困難,就如將一人手中蠟燭點亮,把這燭火不斷傳  
      遞下去,很快地整個地球版圖就全然亮起來了。「希望大家惡念消除、善  
      念增長,先淨化己心再淨化他人,則世間終有大放光明的一天。」  
        
      回台參加全球慈濟日的海外慈濟人將歸返僑居地,圓緣會上,大家分享心  
      得。  
        
      言及加入慈濟後的改變,諸如脾氣好多了、更能接受挫折,以及對生活有  
      著知足、感恩之心……  
        
      上人開示,慈濟人因為同樣的一分愛心而相聚,因緣殊勝,彼此相處應縮  
      小自己、擴大心胸、包容別人。許多人因為心中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  
      置身團體間,常心生煩惱,如此實在非常辛苦!  
        
      「慈濟人要提起『警戒』之心──若發覺自己看人不順眼,就要反省自己  
      是否也讓別人覺得很不可愛?這分警覺,也就是自覺;有這分反省的自覺  
      ,才能在學佛路上更上層樓。」  
        
      上人也勉眾要有知足心。「不要與人比較,生活環境好的人高高在上比不  
      盡,苦難的人到處都是也比不完。當看到有人非常窮困或發生意外,應感  
      到自己的幸福,進而知福、惜福、再造福。」  
        
      「無常的人生,實在沒有什麼好計較的;生命之所以尊貴與價值,就在於  
      能為人無所求地付出。人生之迷,常是為了自我的身軀花去大半時間、為  
      了身軀的欲望享受而與人計較,頻頻造業、不斷後悔。如今應該由迷轉悟  
      ,自覺覺他,直到覺行圓滿而成佛。」  
        
      上人期待大家莫輕己能,要自我期許「世間少不了我去行善、付出愛」;  
      若人人有這分心,散播愛的種子、不斷發揮愛心,則「大愛包容地球村」  
      的理想,指日可待!  
        
        
      〈化迷情為覺情〉  
        
        
      午後,海外師姊帶著一位神情落寞的年輕人前來。年輕人即將取得碩士學  
      位,但原本十分恩愛的妻子遽然離世,遂使他終日魂不守舍,也曾藉助民  
      間信仰探詢愛妻下落……  
        
      上人慈祥開導,世間一切是因緣,緣來則聚,緣盡則散;就如舞台一般,  
      上台時就共同演出,下台後就互無關係了。  
        
      「人生不只有夫妻之情而已,縱使兩情相悅恩義重,但要體認到人生的目  
      的最重要的是──第一,要報恩;第二,要付出愛。明知父母為子女付出  
      偉大的愛,就要將感恩化為行動,將自己的身體照顧好,有能力就為社會  
      多付出;若只為男女之情而困在煩惱中,人生的價值就變得太狹隘了。」  
        
      「看看有這麼多慈濟人很用心地陪著你、無所求地關愛你,你是否也該將  
      這分愛付出給別人?」上人勸說,既與妻子緣盡,就要讓她安心離去,要  
      多做好事,用心為她祝福。  
        
      「若真正深愛著她,就要化悲情為力量,付出自己的才華去助人。執著短  
      暫的情是迷情,若能轉迷情為覺情,那就是充滿愛心且灑脫的人間菩薩了  
      !」  
        
        
        
      ▲五月十六日《四月十三(二)》  
        
        
       
        
      【靜思小語】  
        
      骨髓捐贈,教人互愛感恩,共造善的循環。  
        
        
      〈愛心密度最高〉  
        
        
      慈濟在一九九三年成立骨髓資料庫,累計至二○○○年春天,共召募到十  
      九萬餘名志願捐髓者,相對於台灣兩千多萬人口,台灣堪稱愛心密度最高  
      的寶島。  
        
      在靜思堂舉行的「骨髓捐贈」會議,出席者有慈濟骨髓捐贈中心主任李政  
      道、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師兄等人,及志業中心三位副總  
      。上人在會中詳細說明成立資料庫的緣起,並感恩大家用心付出,才有今  
      日的成果。  
        
      上人提到,當初決定成立資料庫,經過廣泛閱讀資料,並實際看到骨髓移  
      植手術後的成果,遂呼籲大眾捐髓。  
        
      「當時,我想著:台灣有什麼可以超越別的國家?我想,那就是──無私  
      的愛。  
        
      骨髓捐贈這分『你需要,我給你』的愛,我相信台灣眾多愛心人士可以做  
      得到!」當慈濟發起骨髓捐贈後,沒幾年就高達十五萬餘人加入志願捐髓  
      者行列,當時日本相關人員來到台灣,相當驚訝台灣的推展成就,短短時  
      間就超越日本。  
        
      八年來,為骨髓捐贈事宜,發生多不勝數的感人故事,上人希望能編輯成  
      書,帶動更多人的愛心與感恩心。「但盼各國人士能藉以明白,台灣骨髓  
      捐贈是多少人愛的付出所成就,如此我們就能以真誠的愛搭起橋梁,教世  
      人互愛、感恩,共造愛與善的循環。」  
        
      全球海外慈濟幹部會議,今明兩天分兩梯次舉行,大家在靜思堂四樓席地  
      而坐,陸續向上人報告當地會務。上人深為海外慈濟人種種愛心事蹟所感  
      動,並言,愛心的表達就是「捨」,「『人傷我痛,人苦我悲』,這是一  
      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這分真誠的悲心流露,足以感動人、帶動人,一起去  
      做救人的志業。」  
        
      談及如何帶動人,上人強調修「德」的重要。「『內能自謙,外能禮讓』  
      ,縮小自己、擴大心胸──真正做到這分『德』的內涵,則必定受人尊敬  
      ,人也必能服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