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九日《五月初八(五)》 
       
      
       
      【靜思小語】 
       
      宗教是精神教育,沒有絲毫迷信色彩。 
       
       
       
      〈迷惑〉 
       
       
      上午,幾位人士來訪,滿臉迷惑地向上人述說,日前因請佛菩薩像事宜, 
      似乎惱怒菩薩下降人間,而致當場有人起乩…… 
       
      「心正氣盛邪不侵!」上人正言道,菩薩是超越凡夫思想、智慧的聖人, 
      並非神鬼之類;信仰宗教要有正知正見正念,宗教並無任何迷信色彩,有 
      迷信就不是宗教。 
       
      「菩薩是寬宏大量的,不論你有任何錯誤,祂都會原諒、包容;所以決非 
      菩薩作怪,而是自己心中有疑。」上人解釋道:「很多人在潛意識中對宗 
      教存有神祕感,對看不到的東西感到很神祕,不知不覺,心就迷陷於自以 
      為的玄異情境中,遂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顯現出反常的舉止。」 
       
      「其實,立像禮拜是要表示對菩薩的尊敬,但『實相無相』,真正對宗教 
      有徹底的信仰,就會超越相的執著而到達無相的境界。」 
       
      眾人禮謝而回後,上人感嘆說,宗教其實很簡單,只是一種教育而已,要 
      將宗教的神祕打開,導向精神教育,否則將誤導世道人心。 
       
       
       
       
      ▲六月十一日《五月初十(日)》 
       
       
      
       
      【靜思小語】 
       
      合心才能協力,協力才有力量。 
       
       
       
      〈如同身受〉 
       
       
      結束多日行腳返回精舍,午後,上人赴靜思堂在東區委員及慈誠隊一日精 
      進活動開示。針對此次慈濟新店醫院動工,上人細述為籌辦動工典禮,在 
      短短十日內,北區慈濟人完成文宣及搭台等繁瑣事項,使會場畫面美麗無 
      比,令人十分感動! 
       
      「這分不眠不休、不怕日曬、不辭辛勞的力量,到底從何而來?只因『如 
      同身受』,也就是每個人都認為:『慈濟志業就是我的志業』。就因人人 
      秉持這分『如同身受』的心念來付出,相互感恩無抱怨,所以才能及早完 
      成所有活動事宜。」 
       
      「慈濟人將志業與生命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使命感!」上人說,生命苦短 
      ,人生有多少時間還可以做多少事?「期待東區慈濟人也負起使命感,接 
      引更多會員一起來做慈濟。人少,做事辛苦;有伴,會愈做愈歡喜,也愈 
      有成就感。要凝聚力量,必須人人秉持『合』的心念,依此字形取其義─ 
      ─『萬眾一心,異口同聲』,有合心,才能協力;能協力,才有力量!」 
       
       
       
       
      ▲六月十三日《五月十二(二)》 
       
       
      
       
      【靜思小語】 
       
      時間一閃即逝,心中真誠的愛卻可以永恆。 
       
       
       
      〈人在內,聲在外〉 
       
       
      「同樣是人類,同樣生活在這個大地上,呼吸同樣的空氣,為什麼際遇差 
      距這麼大呢?」志工早會播放慈濟工作人員前往衣索匹亞賑災的錄影帶, 
      上人有感而發,勉勵大家既然有福生在台灣,應知福、惜福,並且努力再 
      造福。 
       
      黃明月師姊分享慈濟大林醫院的小故事。有位同仁到大林醫院面試,看見 
      一位師兄正在廁所拖地,於是向前請問如何才能找到院長?那位師兄請他 
      到院長室稍待,沒想到一會兒進來的院長竟就是那位在廁所拖地的師兄, 
      令這位同仁深受感動。 
       
      上人讚歎大林醫院院長、副院長以身作則。「時間是短暫的,但心中真誠 
      的愛卻是永恆的。俗話說,『人在內,聲在外』,耳根比眼根利,眼根只 
      要隔著一層布就看不到了,但耳根即使隔著一道牆還是聽得到,所以要時 
      時注意我們的行為舉止。」 
       
       
       
      〈有勇氣的仁心〉 
       
       
      六月底即將赴美國帶領慈青營隊的林偉賢師兄,特別請示上人活動帶領方 
      向。 
       
      林師兄表示,雖然昔日設計的活動都能將親子間的真情引導出來,不過在 
      過程中發現,要父母寫出最想送給子女的八樣東西時,父母都寫得出來, 
      而子女卻常寫不出來;從問卷調查中也發現,青少年分享心事的對象第一 
      是同學朋友、再來是老師,最後才是父母,不過發生問題時第一個求助的 
      對象卻是父母。 
       
      上人肯定林師兄帶活動及課程設計的能力,但卻認為藉由活動引導所產生 
      的感動都是短暫的,沒辦法讓子女大徹大悟。「現在的小孩福多,慧反而 
      減少。常常看到父母為了拉近和子女的感情,一味迎合孩子,這種現象是 
      很可怕的;乍看之下好像父母很開明,但這就像利劍抹蜜般深藏著危機。 
      」 
       
      「有人說,美國是年輕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墳墓;看看美國慈濟人到養老 
      院關心的那些老人,即使以前多麼豪情壯志,晚景卻只剩悲淒。現在台灣 
      社會也漸漸趨向高齡化,以後會不會像美國那樣?實在很難說。」 
       
      「雖然現代人所受的教育較高,不過我卻覺得現代人必須要具備『有勇氣 
      的仁心』,也就是所謂的『大仁、大勇』,不對的事就要有勇氣指出,不 
      要人家怎麼說就跟著迎合。」上人特別交代林師兄:「將我們固有的倫理 
      道德帶去美國。因為文化太過尖端、太新的地方,往往失去了傳統美好的 
      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