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二十四日 克己、有愛,最大富
◆12‧23~24《農十一月‧十四至十五》
【靜思小語】窮不是苦,只要心中富有,也能盈滿愛的歡喜。
正法在心
佛教中有所謂「正法、像法、末法」之說——正法時代,聖人現世來弘揚佛法;像法時代,修行人建廟、修塔、造像,來供養佛的形象;末法時代,人們對佛法缺少尊重心,道不存於人心。
《水懺》經文下卷一開始,就教眾要懺悔輕慢、不敬三寶之罪。晨語時上人講述其中進入寺院的禮儀。
「寺院又名伽藍地,是成長道根、培養修行者的地方。入佛寺中,必要儀容端莊、衣著整齊而不偏袒;踏入殿堂,要起恭敬心,珍惜周圍草木,維護寧靜與潔淨;請出經典,要灑掃案牘、雙手捧請……」
上人教示:「正法在人心!」若能對佛法僧起尊重、恭敬心,心行於道、遵守規戒如佛在世,就能轉「末法」為「正法」。
精進真純
北、中兩地慈青發起「晨鐘響、法薰香」、「早睡早起看晨語」的「心生活」運動——呼籲年輕伙伴每晚十一點前就寢,清晨五點半前起床收看大愛台「靜思晨語」節目,再與人分享法喜。
早會時間,上人讚歎此運動乃「克己精進,增長慧命」。「生活有規律、早起身體好,就是自愛;每日聽法做筆記、法喜多分享,日日累積,就能成長慧命。」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成立十五年來,目前全台大專院校有三千三百多位慈青,遍及十四個國家的海外慈青則近兩千人;畢業慈青累計有超過四百位受證為慈濟委員。
上人以「承擔志業盡良能,傳承法髓立榜樣」,讚歎歷屆慈青畢業後在各行各業中,兼顧志業、家業、事業,向上承擔、向下傳承;亦敦勉大家堅定發心,善用科技聯誼、開啟慧根。「將法髓移植在慧命中,也把這分情誼建立在法脈相傳上。」
慈青是修行團體,上人期待人人建立家業、事業之際,仍要保持純真清淨如琉璃的心,會合成「立體琉璃同心圓」。
導航心靈
「四十多年來,靜思法脈從小木屋開始;雖然當時生活刻苦,心靈卻不為窮所困,反而感到輕安自在。所以,窮不是苦,只要心中富有,也能盈滿愛的歡喜。」上人期勉慈青力行克己、克勤、克儉、克難的靜思法脈精神,豐富心靈。
現今有些年輕人,雖然生活富裕,卻動輒感到挫折,充滿煩惱、壓力,承擔不起責任,甚至做出自毀前途之事,令人擔心。上人教眾:「只要甘願做,哪怕烈日曬、挑重擔、汗溼衫,都有一分輕安自在的歡喜。」
上人指出,慈青發大心、立大願,都是志同道合的好青年,彼此可以交心。「不要在迷茫中,被重重煩惱纏縛。當自己心靈有煩惱、感到迷茫時,他人可以是自己的貴人;而自己也要發願當別人生命中的貴人。」
慈青如溫柔的曙光,充滿希望。上人期待這一顆顆菩提種子,能在全球一畝畝田地萌芽,即使是小樹,也可以蔚然成林。「但願人人做社會人群的心靈導航師,引導人向上、向善,為未來社會帶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