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日 「明德」且「明道」
◆5‧8《農四月‧初四》
【靜思小語】明德,回歸清淨無染自性;明道,散發光明大愛普照蒼生。
不離不棄,禮敬人人
「凡夫,不知生從何來、死何去向?但是『既來之,則安之』,重要的是不能走錯路。佛陀來人間,就是要為迷茫的人,指引出一條清淨光明的康莊大道。」
每年五月第二個星期天是佛誕節、母親節與慈濟日,三節合一,全球慈濟人在地舉辦浴佛活動。早會時上人指出,人人都應該有宗教觀——「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
「各個宗教皆有其教化人心的禮儀教育,引導人淨化心靈,回歸心的源頭。不論信仰何種宗教,都要有正確的宗旨、也要日日接受教育,亦即『明明道,達於理』。」
近日全台各地慈濟人緊鑼密鼓地準備、彩排,將以整齊的宗教儀軌之美、戒慎虔誠的心來浴佛。上人說明「浴佛」的意義,首要向內自清淨,再向外清淨別人的心。
「修行,不只要『明明德』,回歸自性清淨的本源、展現清淨無染的大愛;還要『明明道』——知『道』且能『行』,淨化心靈之後,要身體力行,散發光明普照大地蒼生。」
其實,不只在佛誕日以浴佛儀式展現對佛陀的恭敬虔誠,平日慈濟人在訪視、醫院服務時,即常常「浴佛」——為起居難以自理的人洗浴。「慈濟人不獨親其親,清淨無染的愛不分親疏,將眾生視為自己的至親、至愛,體現『同體大悲』。」
上人舉一實例——屏東慈濟人長期關懷一位腦性麻痹、多重障礙少年。由於他身體蜷曲如倒懸,大小便溺常灑滿身,慈濟人仍視如自己的孩子般,定期為他洗浴、整理儀容。
五年前他父親自殺、去年哥哥因病往生,媽媽獨力照顧已經二十六歲的他,心力交瘁。慈濟志工持續陪伴,引導媽媽珍惜母子因緣;最近三年多來,媽媽逐漸轉變心態且發願助人,如今也投入環保志工行列。
上人肯定大家的用心付出:「慈濟人尊重眾生皆有佛性,整整照顧、陪伴了這對母子十年。對每一個苦難眾生都不離不棄,這就是佛心!」
不是食大餅,是盡責任
曾任衛生署署長的詹啟賢先生來訪,上人與之分享「感恩、尊重、愛」的慈濟醫療人文。
「人命關天,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對於慈濟醫院,我從來不問『業績』、不問收支是否平衡;我關心的是能否創造一個健康的醫療生態?讓前來求治者得到身、心、靈的治療;關心醫護、病患之間的互動如何?醫療品質有沒有提升?盼慈濟醫療志業真正發揮搶救生命、守護愛、守護健康的良能。此外別無所求!」
上人說起大林慈院建設期間,一位阿公常坐在大馬路對面看著工程進行;當工程將近尾聲,有一天他走過來問:「我可以進去嗎?」
志工詢問他為何想進入?阿公說:「我看很多志工進進出出,做得那麼歡喜,想了解一下我可以付出什麼?」
阿公說他三十多年前就聽聞慈濟,但當時孩子還小,沒有力量付出;沒想到慈濟現在來嘉義蓋醫院,他很想盡一分力。阿公深知鄉下老年人居多,子孫都到外地發展,老人生病無法出門看病,所以想買一台九人座的車送給醫院,到村莊載老人出來看病。
阿公與老伴以「洗蔥」為業,每年二月產蔥時節就要忙著採收、清洗、捆綁;夫妻倆忙一整天約收入五百元,省吃儉用兩、三年,將辛苦存下來的數十萬元捐給大林慈濟醫院買車。這件事感動了許多同仁,遂集資與阿公、阿嬤的捐款匯合,共購入兩部交通車。
大林慈院啟業之初,阿公、阿嬤每天都來醫院,阿嬤在社服室幫忙,阿公坐上交通車,沿路向司機介紹:這一家的阿公有高血壓、那一家的阿嬤有糖尿病、那裏有人不良於行……協助將需要看病的村民載到慈院來。
「大林慈院位在鄉下,提供這項服務完全是為老人家設想,絲毫沒有『搶病患』的想法。」上人以此為例強調,慈濟建院絕對不是在「爭食大餅」,只是在「負社會責任」。
詹先生表示將參與五月十一日慈濟在台北的浴佛典禮。上人說明,浴佛不只是一天的儀式,慈濟人日日皆以「浴佛」的清淨心,付出真誠的愛。
「面對人間悲苦,慈濟人天天都在浴佛——在病房裏為病人洗澡、洗頭、刮鬍子;訪視時,再髒、再臭的地方,也願意走進去付出。在菩薩的眼中,無論眾生是殘是病、髒臭難堪,皆視之為活佛,以無私大愛付出。」
上人感恩慈濟人捨時間、捨精神、捨體力,甚至捨除自我、放下身段,以此等耐心與愛心,默默付出。
「人間多苦,但苦中有善的關懷,就是美;使人間的淒涼有了熱度。這分愛不是出於一時熱心,而是永恆地把握一念真誠之愛,付出耐心、堅定地做下去!」
「慈悲喜捨」對應「苦集滅道」
一位外籍老媽媽,被先生、孩子遺棄,無依無靠又罹患罕見疾病;慈濟志工三年多來定期關懷她,也陪伴她從屏東到台北看診。但她常常對志工發脾氣,志工今天被罵,明天一大早又去看她,不離不棄。
人文志策會中,上人舉述這則個案表示,有人問志工:她脾氣這麼壞,你們一點都不在意嗎?志工回答:已經被罵習慣了,沒有什麼感覺,只希望她快點消氣。
「這就是『忍而無忍』!不把他人的惡言相向當作委屈,就不須忍耐;身心輕安自在,這就是修行!」
上人表示,救助個案對於慈濟人來說,是「慈、悲、喜、捨」的體現,對案主來說則是「苦、集、滅、道」的過程;勉大愛電視同仁要在節目中導入「因緣果報」、「苦集滅道」、「慈悲喜捨」的教育意義。
「苦,來自有因。慈濟人秉『慈』心,即使與自己毫無關係者,見到他身受苦難,也以『悲』心同理;進一步以悲導智,探集苦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苦?要如何幫助他?見『苦』、探知苦難聚『集』的源頭,從根本處對症下藥,『滅』其身心之苦。」
像這位外籍老媽媽,孤身一人又有病痛,但是慈濟人接觸到她、了解她苦的原因,以其所需而幫助,滅除其苦難根源,讓她無罣礙、安心了,慈濟人也由衷歡喜。「受助者、助人者皆大歡『喜』;其中最重要的『道』,是『捨』——捨去一切煩惱、捨去一切無明、捨去一切人我是非。」
上人指出,這就是以「慈、悲、喜、捨」,對應「苦、集、滅、道」;能做出這樣深度的節目,就是教育、也是弘法。
上人再次期許人文志業報「真」導「正」,以正見、正念、正思惟建立公信力。「凡事起頭難,開始時難免被質疑,雖然辛苦,還是要堅定去做;做了之後,辛苦成自然,這就是真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