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9期
2008-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印尼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9期
    莫忘苦難人——與佛國有約

◎撰文、攝影‧李文傑 圖說‧駱輝堯

不同於三年前援助海嘯後的斯里蘭卡,
緬甸救援工作的困難度始料未及。
當我們終於穿上藍天白雲志工服,在發放現場插上慈濟旗時,
眾人內心的激動難以形容。
向前跨進這一步,意味著漫長的援助之路就此開展……


二○○六年五月慈濟在斯里蘭卡海嘯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後,我回到吉隆坡,著手負責慈濟在馬來西亞援助緬甸難民的事務。

兩年多來,常聽難民提起家鄉秀麗的山川景色、資源極其豐富;促使我對這個神祕佛國充滿好奇,生起一探究竟的渴望。

沒想到我真的踏上了緬甸土地——二○○八年五月十日納吉斯風災過後一星期,我和台灣、馬來西亞、泰國三地慈濟志工組成九人勘災小組進入緬甸。

由於緬甸政府對外國救援組織多所顧忌,我們在吉隆坡申請入境證時遭遇重重困難;當踏上仰光機場出境大廳、準備出關那一刻,九名團員都懷著忐忑的心情。

接機的是慈濟在緬甸唯一的志工林淑華。她帶領大家步出機場,呈在眼前的盡是傾倒的大樹及廣告招牌。仰光曾是亞洲綠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這場熱帶風暴,幾乎讓城市裏的百年大樹一夜間全倒,就像位歷經滄桑的禿頭老人般,身陷危境而喘息。

河堤上的收容中心

災難發生之初,緬甸政府嚴格限制國際救援組織與媒體進入災區,因此當地華僑歐陽先生陪伴我們前往蓄寶甘勘災時一再叮囑:不能拍攝、不能穿制服……他的擔憂完全寫在臉上。

蓄寶甘位於仰光北部郊區,是十多年前才開發的小鎮。沿途所見,大樹壓倒民宅,許多屋子只剩簡陋的支架,搖搖欲墜;路旁傾斜的電線桿暫時靠樹幹支撐,險象環生。

當地居民表示,風災後他們自行清理滿目瘡痍的廢墟,四天後軍隊出現,整理仰光市容。然而郊區災情更需援助,尤其南部重災區,許多民眾生活陷入困境。

這樣的情況,在簡陋的南摩耶收容中心隨處可見。收容中心就搭在污穢不堪的河堤上,以竹枝和塑膠布鋪蓋而成的臨時帳棚,既不能遮風也未能擋雨,夜晚還得忍受蚊蟲叮咬。

靠著善心人士或公司團體的發放,災民有一餐沒一餐地過活。長長的帳棚兩旁,堆了大量垃圾,一個又一個簡陋茅坑散置各處,衛生狀況堪憂。

雨水是禍患也是恩賜

緬甸的農舍多用竹片建牆,再鋪以椰葉做屋頂;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家庭,以鋅片取代椰葉。這種脆弱的構造經不起強風大水,紛紛塌毀。

重建家園並不容易。風災過後鋅片的價格以數倍暴漲;一片約三十公分見方的竹編牆,要價相當於台幣十八元;對一無所有的民眾來說,僅僅是搭一面牆的負擔也相當沉重。

依政府規定,房屋嚴重毀損戶(超過三十片鋅片被吹毀),可以低於原有市價一成的價格向政府購買鋅片,但每戶限買五片。不足部分,只能用數倍價格自行向市場購買。

買不起鋅片的人,就用帆布覆蓋屋頂。每年六至八月是緬甸的雨季,今年雨季提早一個月到來,連日來閃雷下雨,小小帆布難以遮風擋雨。

對許多受災民眾來說,雨水卻也是老天賜予的甘露。由於風災讓村莊的自來水管爆裂,居民不再有免費的自來水可用;兩桶井水要價一百元緬甸幣(約台幣三元),卻是許多人負擔不起的。

南摩耶河暫時解決收容中心居民用水的煩惱。據悉在一些重災區,如坡加里(Bogale)等地,飲用水污染嚴重,傳出有人染上瘧疾……

將軍的惻隱之心

通過當地華商安排,五月十三日慈濟志工隨同家畜與漁業部長茂茂添准將(Brig-Gen Mau Mau Teng)返鄉,順道勘察科仰(Khayan)及東華(Thongwa)兩地災情。

來到東華人民醫院,那是一棟兩層樓呈凹字型的建築物,被吹毀的屋頂尚未修復,十多間空蕩的病房擺著生銹的病床,室內沒有風扇、醫療設備嚴重缺乏。儘管如此,院內頭戴純白護士帽、身穿白衣配搭傳統裙子「籠基」的護士,總是面帶笑容,給人溫暖的感覺。

我們隨後到達一個帳棚區,十頂中國大陸捐贈的帳棚已搭建在空曠的土地上。居民用竹架搭床,一家六、七口就擠在上面;有些帳棚用布相隔,就成了兩戶人家的避難所。

一群當地紅十字會青少年義工正為搭建另外四十頂帳棚作準備。我們也在鄉公所或民眾會所內,看見存放許多白米、黃豆、罐頭食品、塑膠布、帳棚等物資,準備發放給民眾。

接下來乘船所到的幾個村莊,受損情況都不輕。河堤兩岸的民宅倒塌、學校毀壞、寺廟也被吹得東倒西歪。當船抵達茂茂添准將的家鄉時,整個堤岸滿是夾道相迎的村民。

看得出這位高階將軍對村民有惻隱之心,他對寺廟住持很敬重、與村民互動和藹可親,並且將慈濟志工視為貴賓對待,令人感動。

賑災工作展現曙光

泰國志工李建忠與幾位志工嘗試前往重災區坤仰公(Kungyangon)勘災,途中被軍警阻攔,被迫折返。

重返蓄寶甘村的災民收容中心,與南摩耶里長誠懇溝通;志工轉達慈濟賑災模式——要親手將物資直接、尊重地交到受災民眾手中。里長深受感動,同意發放活動。終於讓整個勘災工作有了突破性發展。

五月十五日發放當天,我們換上藍天白雲制服,把僅有的兩面慈濟旗插在緬甸國土上,當旗幟迎風飄揚時,志工們的心情無比激動——這麼多天來,見了許多苦難眾生,想起上人提到緬甸受災民眾時的焦急與掛心,如今弟子們歷經艱難與考驗,終於能親手將全球慈濟人的愛送到他們手中,當下的法喜難以形容。

向前跨進這一步,意味著漫長的援助道路就此開展。

在蓄寶甘的第一場發放下起大雨,空曠的場地根本沒有擋雨之處,不忍心居民飽受雨淋,志工們撐起大塑膠布為他們擋雨,無暇顧及自己全身溼透。

「明格拉巴!(您好)」志工列成兩排,彎腰合十、恭敬獻上物資;受災民眾露出純樸的笑容。

圓滿發放後,志工彎腰進入臨時帳棚與居民互動。只見兩旁響起熱烈掌聲,無論男女老幼,個個比起「感恩」手語,嘴裏不停說著:「明格拉巴!明格拉巴!」

能在短時間內完成近千人的大型發放,林淑華師姊公司兩百位志工是幕後功臣。林師姊公司原就設有慈善部,發生這樣的災難,公司同仁皆義不容辭投入賑災。

他們工作效率高、配合度高、學習能力也強。兩天後在鳥東賓進行兩場大型發放時,他們已能自發列隊進場、將物資整齊排好;為了展現對受災民眾的高度尊重,還在印度廟前搭起帆布,為他們遮蔭。

五月二十二日在南德公(South Da Gon)僧院的發放,原已協調好的三百二十戶發放戶數臨場發生變化,暴增至將近一千九百戶。協調小組當機立斷,短短兩小時內從仰光調來約兩千噸白米,當場分裝成每包十公斤。快速而有效率的動員力,就像工廠輸送線般,構成一幅感人動線。

僧院的住持是位年輕博士,曾在印度、斯里蘭卡修學,發放結束後他讚歎:「我從沒看過這樣尊重、祥和的發放!我的老師父對我說:這是真正的佛陀精神!」

難忘那一雙雙手

當地人溫斯頓先生向我們透露,他的機構將運載三卡車的物資前往災區發放。我們決定一起前往。

我和黃崇發師兄攀上卡車,爬進裝滿物資的車廂內,弓著身子盤坐在瓶裝水和米袋上。三個多小時的路程,沿路坑坑洞洞,車子行進間,我倆跟著搖搖晃晃,腦袋在靠板和貨物間搖來撞去,頭昏腦脹。

從車窗遙望出去,一畦畦的稻田阡陌相接,但原本青翠的稻株全泡在黃澄澄的泥水中;其間還可見水牛僵直的屍體橫臥其中。

卡車駛入村莊,到達一座僧院,建築物幾乎全毀,只剩一座佛塔和一尊佛像在殘瓦廢墟中佇立。許多居民扶老攜幼,踏著爛泥直奔僧院領取物資。僧侶們將小朋友集中一處,孩子們不吵不鬧,乖乖蹲下,張大眼睛、滿臉期盼領取T恤、糖果和麵包。

隨隊的年輕義工們彎著腰、雙手恭敬呈上物資。他們的布施態度,可能源自佛學教育中,對人的尊重與服務人群精神。民眾態度從容、井然有序,全然沒有推拉擁擠、你爭我奪的景況。

滂沱大雨下,要繼續前往其他地區發放。溫斯頓先生懇請寺院師父陪伴,因為師父知道何處需要援助,且緬甸出家眾地位崇高,車上坐著僧侶較能順利通過關卡。

車子迂迴繞道,抄小徑深入另一災區,景象全然不同。村落陷入一片爛泥中,倒落的樹枝與落葉堵塞了排水孔,低窪處水深及胸,人們只得涉泥水而過。

在凹凹凸凸的碎石與爛泥路上,車子像蝸牛般慢駛,沿途盡是無家可歸的民眾,他們手裏或腰圍繫著空米袋,眼神透露著無助與茫然。溫斯頓先生說,他們大多是一早就從僻遠災區步行到公路旁,等待有人來發放物資。

卡車停下後,民眾們爭先恐後圍上來,經過僧人勸告,近兩百位群眾才在稻田邊列隊蹲下。義工們在窄小的馬路邊分派物資,當有車輛經過,群眾還得站起貼近馬路與稻田邊讓路,險象環生。

民眾接過麵包,立刻狼吞虎嚥起來。望著一張張向上伸的手,我心裏感到無比難受,原來,人到了飢寒交迫時,是無法顧及尊嚴的。

三年前,我曾在斯里蘭卡海嘯災區駐守,慈濟援助斯里蘭卡重建工程持續三年,已圓滿結束;這次因風災來到緬甸,救援工作的困難度和挑戰,是我始料未及的。

這裏原是人間樂土,素有東南亞魚米之鄉美稱,蘊藏豐富天然資源及玉石珠寶,如今卻是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緬甸人多數信仰佛教,簡單知足,以最低的生活欲望,成就良善樸實的生活;然而一場風災,讓貧窮的生活雪上加霜。

當國際資源湧向四川、當媒體轉移焦點後,緬甸似乎逐漸被遺忘了。請不要忘記緬甸,純樸善良的緬甸受災民眾,需要您付出一分關懷!

 

【守在家園】
「和一百多位村民排隊領取物資,領到五粒馬鈴薯和兩碗碎米……」志工來到南德公勘察,朵溫努(Daw Win Nu)面有憂色地述說災後處境。
務農維生的她,風災前原本養了二十隻雞,災後兩個較大的孩子失業,女兒又患有心臟病需要治療,家裏三餐不繼,沒錢時就把雞拿去市場賣。
朵溫努一家的處境,是當地許多民眾的縮影。這個距離市區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貧窮小農村,有一千八百多戶人家受災,許多房子已經倒塌,居民無力重建,一家大小擠在破屋中,生活更顯困頓。

【南德公發放】
當一輛輛載著白米的卡車駛入,手拿物資領取單的村民早已排成長龍,在穗瓦殷佛寺前等待領取十公斤白米及三包麵;這是他們風災過後領到最豐富的物資。
災後,村中佛寺以善心人士捐的白米負起每天供餐的工作,只是每餐需要三百公斤白米,沒多久就難以為繼、停止供餐,居民又開始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在這個彷彿被人遺忘的小農村,居民驚喜於有人專程迢迢而來關心他們!

【雨中溫暖】
十九歲的甄瑪溫(Zin Mar Win)接過物資,看著志工抱著兒子、幫她擋雨,內心一陣激動。
風災後,她當水泥工的先生失業了,家裏可以吃的都吃光了,只好拿衣服去當,一件衣服勉強可以湊合一天的糧;衣服當完,就靠鄰居接濟過日子。
她和丈夫利用倒塌的材料,重新蓋起一個大約一坪的小空間,一家四口就擠在裏面,不到一歲的孩子還要喝奶……
志工在風雨中送來溫暖,她激動掉淚直說感謝。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