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9期
2008-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印尼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9期
  走入困頓 帶回愛與感恩——踏上緬甸災後大地

深入緬甸

◎撰文‧李濟瑯  攝影‧李文傑 圖說‧駱輝堯

論物資,緬甸是貧窮的;
論精神,緬甸是富足的。
在這裏停留兩週後回到馬來西亞,
我不費吹灰之力,就把貪念降低,
心中生起無限感恩與大愛……


曾看過一篇報導——

一位記者來到緬甸,訪問在此修行的西方僧人:「如果佛教是積極入世的宗教,為何緬甸這個佛教國家會如此貧窮?」

西方僧人回答:「如果您所謂的貧窮,是指物質、金錢,那的確是。不過,若您指的是心靈方面,我想告訴您,緬甸人的心靈富足,他們的『快樂指數』,比起許多物質豐沛的西方國家高出很多。」

僧人的回答,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五月中旬與慈濟勘災小組來到緬甸,雖然只是短短兩週的停留,但從每一位接觸過的人身上,都可看出佛陀的教誨,深深影響著緬甸人的生活態度及人生觀。

馬來西亞商人拿督梁景文,十多年前隻身到緬甸打拚,娶了緬甸籍妻子,在此成家立業。因為經商,他到過許多國家,始終認為緬甸是最安寧、最適合居住的國家。

他說,緬甸人民單純、知足,很少聽到殺、盜、淫的社會新聞;因為支票及信用卡在當地都不流行,常見人用塑膠袋裝了鈔票就在街上行走,到咖啡店也可隨意放在桌上,不曾聽說有人因此被偷、被搶。

受到信仰佛教的妻子潛移默化,梁景文說自己不只脾氣改善許多,也漸漸淡化對金錢、物質享受的欲求;每年都會騰出幾個月的時間到佛寺自修,積極尋求心靈的安定與成長。

此次慈濟志工進入緬甸勘災發放,有賴他提供與緬甸官方溝通的管道;而他和友人也多次前往災區發放物資。

【尊重心】

五月二日,強烈熱帶氣旋侵襲緬甸,全國半數人口受災,死亡或失蹤人數超過十三萬,百萬人流離失所;亟待援助。

為了申請到重災區賑災和發放的許可證,災後十日,我們拜訪緬甸社會福利暨救濟重建部官員。

坐在車上,我們四個大男生心中忐忑不安——擔心若申請不通過,會不會像在飯店見到的那五位外籍記者,被遣送回國?會不會因此辜負全球慈濟人及上人的期待?想起臨行前上人的叮嚀:態度要謙卑、對人要尊重;我們相互鼓勵、默默祈禱。

進入偌大的辦公室,看到兩位穿著緬甸傳統服裝的人坐在木桌前辦公,主席位空著;於是我們坐下等待,一邊想著待會兒該如何開口、如何用最短的時間介紹上人及慈濟的賑災模式、如何展現謙卑又不失原則。

約十分鐘後,那兩位緬甸人引領我們到一間會議室,坐定後,請我們開始報告。原來,他們一位是總監,另一位是主任。見到他們如此親切,我們也卸下心理壓力。

濟任師兄開啟手提電腦,為了讓坐在對面的總監看清楚螢幕,我們走向他,跪在他面前輪流報告。總監要我們坐上椅子,但我們表示很自在,他也不再勉強。

報告完畢,總監感動地說:「這幾天來,我接見過無數外國救災團體,大多都是基督教組織;我真的很高興,有一個做得這麼入世又有效率的佛教團體,願意來幫忙我們。」

我們告訴總監,在等待進入重災區的許可證批下來期間,慈濟希望在仰光一帶災區發放。總監問:「打算到哪裏發放?」我們回答:「這是您們的國家,我們尊重您們。請您們選擇三個重災區給我們勘災、發放好嗎?」

總監收下慈濟的計畫書,表示將翻譯成緬甸文,讓總理及各部長參閱;並表示,若發放遇到任何困難,可以直接聯絡他。

緬甸災後,許多外國救援團體不被允許在災區發放,而慈濟獲准進行四場大型發放,我想原因之一正是這分「謙卑」、「尊重」的態度。

【一文錢】

五月十五日第一次大型發放,地點在離仰光市約四十五分鐘車程的蓄寶甘(Shwebaukan)。這個村由二十一個里所組成,我們發放的地點為第十二里——南摩耶(Ngamoeyeik)收容中心。

約一百公尺長的水泥路上,用竹子簡陋搭起的臨時收容中心,安置了九百六十七位災民;每戶分配到的空間不到半坪,上方以油布遮蔽,四面開放無私人空間。

在這個收容中心,我們遇到一位三歲幼兒,病奄奄地躺在母親腿上。四十多歲的母親瑪塔塔哄]Ma Hta Hta Yi)說,小兒子病了三天,一直拉肚子,幸好這幾天有政府醫院的醫師來看診,病況稍微好轉。

我感到不解,他們每天只吃少量的白飯配鹽巴,為何會拉肚子?「請讓我看看你們的飲用水好嗎?」我提出請求。

瑪塔塔俞立刻從背後的小籃子裏拿出一瓶水。我將瓶內所剩無幾的水倒進一個鐵碗,發現許多黑色沉澱物,水面上還浮著兩團像蜘蛛網狀的雜質。瑪塔塔俞強調:「這水我有煮過!」

孩子病了,不能再喝這樣的水,濟山師兄馬上致贈礦泉水。

「請問您有幾位小孩?您先生在哪裏?」瑪塔塔俞回答她有四個孩子,最小的三歲、最大的十二歲;先生到外地打工,每兩、三個星期回來一次,最近一次是在風災前,先生剛送一筆錢回來。瑪塔塔俞無奈地說,現在錢已經用完了。

風災過了十多天,她身無分文,如何養活四個孩子?我嘗試了解她窮到什麼程度,請問她能不能從小籃子(她唯一的家當)拿出一些錢給我看?她搖搖頭。

「不要緊,您拿出一文錢就好,讓我看看一文錢好嗎?」她無奈地再搖搖頭,眼神開始出現哀愁與迷茫。

「您一文錢也沒有,這段期間如何養活四個孩子?」我進一步關心。

「有時我們吃外界捐的米,有時鄰居會施捨一些飯給我們,偶爾沒東西吃會餓肚子。」

當瑪塔塔俞接獲我們致贈的九樣食品及生活物資時,我第一次看到她的笑容。

四天後再回到蓄寶甘家訪,瑪塔塔俞一直向我們道感恩。看到她的小兒子已病癒,我們感到無比安慰。

在災區,不要說白米,一瓶礦泉水也可能救一個小孩。

【幸運獎】

在離仰光市約一小時車程的鳥東賓(Nyaung Thon Pin)勘災時,我們的車子經過一排木屋,天空下著細雨,看到上百位民眾在其中一間木屋前排隊。

偶爾有些本地慈善團體或個人,會送物品到災區,但通常數量不足以發給所有人,只好交給村長處理;村長於是請每戶派代表來抽籤。

當天的「幸運獎」,是二十四包兩公斤重的白米、三個湯匙及三個鐵盤。抽獎時間未到,就有上百位居民冒雨排隊等待。

這樣的畫面,讓我想起在馬來西亞每天下午幸運彩開獎前,投注站前總是聚滿排隊人龍;他們腦海裏浮現的,應該是中獎後如何享受的畫面。而在緬甸災區,排隊人群腦海裏想著的,應是領到白米後,讓孩子們飽餐一頓的溫馨。

隔天,我們在這個災區發放一千三百多戶,致贈每戶二十公斤白米,以及油、鹽、黃豆等。不必抽籤、不必淋雨,未來兩週不愁沒飯吃。

【一口飯】

溫斯頓(Mr.Winston)先生是緬甸的知識分子,講得一口流利英語。某天晚上,一位朋友將他介紹給我們認識。當他自我介紹完畢,就迫不及待地開啟手提電腦,分享他送白米及物資到幾個災區的情況。

照片中可以看出,那裏的受災民眾處境相當艱難,我們的心也隨著眼前一張張照片而下沉;當按到最後一張照片時,眾人同時被畫面震懾住——

溫斯頓先生說,當他發到那個災區時,所剩物資已經不多,每戶人家只能領到幾杯白米,不足以飽餐一天;日後不知是否有機會再返,他很懊悔沒有多帶些物資來。

當他上了貨車準備離開時,有二、三十位小孩圍著貨車;他開始在車上搜尋,希望找到任何可以給這群小孩的東西。

最後,他拿起自己的午餐,打開餐盒舀了一口飯。當他將這一湯匙的飯往車外送出時,他心碎流淚了——他看到所有小孩同時張開大口。那一刻,身旁的朋友同時按下了快門。

那張照片,讓我們震撼久久不息。我只能形容,那畫面就像一群雛鳥同時張開大口,等候母親捕獲食物回來餵食。

如果不是饑餓難耐、如果不是米飯難得,誰會為了一口飯而犧牲尊嚴?

五月下旬,我們一團九人離開緬甸,各自返家。我一直思索著,這趟賑災之旅對我個人起了什麼影響?

在未到緬甸前,我一直想換新車;賑災回來後,我打消了換車的念頭——跟緬甸受災民眾相比,我能擁有一輛汽車,實在太奢侈了。這部舊車陪伴我十載,每個慈濟活動都由它載送;我將舊車清洗一番,內心油然升起感恩心。

那天聽到上人呼籲,要戒慎虔誠,「把貪念縮小到零點,把大愛擴大遍虛空」;一趟緬甸之行,不費吹灰之力,讓我就把貪念減低,生起感恩心與愛心。

若有機會,我會再回緬甸!

 

【純真國度】
和緬甸人聊天,很快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單純——認真又和善的眼神,謙卑有禮地向人微笑,耐心傾聽每一句話;聊完後還會加一句「皆諸(謝謝)!」
無論在市區或鄉間,都可見到穿著籠基(Longyi,傳統筒裙)、皮膚曬得黝黑的男人,臉上塗著香粉(Tangnaka)的婦女,眼神清澈無邪的孩童,沿街托缽的僧侶、牛車、茅草屋……
在緬甸,時光彷彿回到七○年代,物質文明在這裏沒有造成太大衝擊。

【佛塔之國】
緬甸人信仰佛教已超過兩千年歷史,對佛、法、僧心存恭敬,進入寺廟會脫鞋,見到法師與佛像三頂禮,連軍人也不例外。
緬甸最著名的地標「大金塔」,優雅尖錐狀的佛塔覆蓋著閃閃發光的金箔,金碧輝煌,構成緬甸獨特風景,因此又有「佛塔之國」美稱。
緬甸人民雖然普遍窮困,但犯罪率低;沒有太多的物欲、少有五光十色的生活;有的只是純樸的民風和對佛陀教化的尊崇。

【災後一週】
災後一週,慈濟志工進入緬甸。飛機尚未降落,從空中就可鳥瞰緬甸災後景象——大面積的樹都往同一個方向倒、無數屋頂殘破毀敗。
往仰光市區的街道,可見許多英國殖民時期的建築和教堂,即使歷經歲月洗禮,依然保存完好。然而愈往郊區,民眾合力清出來的道路兩旁,有許多殘枝破瓦等待收拾。在鳥東賓一處僧院裏,老樹不敵猛烈暴風吹襲,連根拔起。

【天地為家】
災後一切匱乏,基本的生活物資都變得昂貴難求。
高漲的食物及燃料汽油等價格已逐漸回穩,卻仍比以往高出一到兩倍;淨水相當珍貴,部分重災區用水、衛生及浴廁設備嚴重缺乏,傳出疫情。
災後一星期,烏添辛(U thiensint)傾毀的家仍泡在水裏,他站在家園前無奈地說,已經一無所有,無力重建竹片屋(Tie);只要有地方可以棲身,哪裏他都願意去。
風災來襲的那個深夜,河水突然暴漲到三公尺高,烏添辛和妻子躲在不斷搖晃的屋裏,直到屋子再也撐不住了,才涉水逃到鄰居家避難。夫妻倆落腳於蓄寶甘收容中心,雖然衛生和生活條件不佳,至少能棲身。

【蓄寶甘發放】
實際考量民眾需要,慈濟發放物資除了當地人常吃的印度黃豆及食用油外,還包括防水夾克、蚊蟲藥膏、蚊香、香皂等;兩個水桶其中一個有蓋,可防止食用水受蚊蟲污染;一支手電筒和電池,讓受災民眾在夜晚無燈的收容中心照明。
走進帳棚區,一眼望去大家都穿上剛領到的防水夾克擋雨。看到志工,人人雙手合十,「明格拉巴!」「皆諸等瑪列!」的呼聲此起彼落。

【鳥東賓發放】
一大早,志工來到Uninkathaya佛寺前準備發放事宜,發現昨夜大雨讓地面泥濘不堪。緬甸志工林淑華公司的員工馬上到附近廢墟撿來磚塊和石礫鋪在泥地上,讓民眾行走時腳不致沾染污泥。
林淑華在台灣原是婦產科醫師,後轉經營健康食品銷售,在故鄉緬甸仰光開設公司,長期帶動員工從事慈善工作。
風災後,她與公司同仁立即展開救濟工作,包括替居民清理住家周圍倒塌的大樹、結合寺院發放食物等。在慈濟進入緬甸後,她和員工就扮演著重要角色,充當翻譯,參與勘災、發放等。
這天,當所有布置及準備工作就緒,志工在入口處排成兩列,彎腰合十向民眾問好。
下午另一場發放在印度廟舉行。兩場共發放了九百零七戶,領到物資的民眾疲憊的臉上,展露了久違的笑容。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