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中 用真心溝通
【志工筆記】
◎口述‧涂炳旭(花蓮慈院急診室副護理長) 整理‧黃秀花
兩岸藥品名稱不同、藥袋規格不同,
醫護人員來自天南地北,但救災的真心是相同的。
慈濟醫療站一開張,病患蜂擁而至,短短兩天就用罄所有藥品。我負責藥物的管控和添補,最初向當地藥商買藥,發現兩岸藥品名稱大不同;後來到洛水鎮解放軍臨時搭建的醫院調藥,經該院醫療人員協助核對,才順利寫下藥品名稱對照單。
互動過程中,我感受到對方不藏私的態度,除了免費贈藥,還熱心提醒要多帶一些當地常用藥,如正氣水(大陸民眾的萬用藥水)和抗病毒顆粒(類似感冒綜合膠囊)等。當我起身欲答謝時,反見他們齊聲說道:「你們都從台灣來幫忙了,是我們該說謝謝才對!」
這群醫療人員來自大陸各省,為了賑災才聚攏四川。在這樣的因緣下相聚,我們都倍感珍惜;後來兩邊團員還分別在各自的對照單上簽名,以茲留念。
災區一切因陋就簡,藥師人手不足,護理人員也需投入配藥和包藥,並教導民眾如何用藥;當醫師沒病歷紙可寫,我就到臨時超商買學生用的信紙替代;當藥袋單沒了,我就向解放軍醫院調……幸好有一部腳踏車可代步,往來很方便。
除了駐診服務,團員也深入帳棚區往診。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八十多歲的阿嬤,地震時被磚瓦壓到脊椎,震後仍持續痠痛。葉添浩醫師為她看診後開給藥方,服用後病況改善很多,阿嬤的兒子次日又來醫療站要拿藥。
為求慎重,葉醫師和我決定再去探視阿嬤。我們兩人在田埂上來回走了好幾趟,始終找不到阿嬤的家。正當感到苦惱時,她的兒子突然出現,看見我們來訪,一家人都很感動,還拿起相機拍合照,說要永遠記得這一分恩情。
我在災區待了十四天,深刻感受當地政府和人民,在救災行動上共謀盡速重建、上下一心的態度,讓人讚歎。
舉例來說,凡持有特殊救災通行證的車輛,都會有交警負責開道,一般民眾也會主動將車子靠邊行駛,讓他們優先通過。這種把道路當作「資源」的觀念,很值得學習。
災區有很多消毒人員是由大學生志願擔任,他們穿戴著厚重的防護衣,在炎熱天氣下穿梭街頭工作,所有人員和車輛都要噴灑消毒藥水,甚至還在地上鋪了灑滿消毒水的薄墊子,讓車輪輾過;防疫工作相當徹底。
目睹此景,不禁讓我想起那些常來慈濟醫療站幫忙的小志工們,未來,他們是否能夠走出受災陰霾,如願考上大學,從十三億人口中脫穎而出?
希望未來有機會我還能再回去,看看他們長大後的模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