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9期
2008-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印尼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9期
    記住愛,把善傳出去

志工筆記

◎口述‧滕安娜(台北慈院護理部督導) 整理‧黃秀花

失去唯一的心肝寶貝,往後的日子該如何度過?
此情此景,勾起我一段沉痛記憶……


父親是四川人,自一九四九年來台後,就未曾回過大陸。這次能參與義診,也算是代表父親對家鄉盡一分心力。

初抵洛水鎮洛城小學,聽到村長指著眼前的廢墟說:「這所學校三百多位學生,有一百多人被埋在瓦礫堆下,再也無法復生……」聞言,我的心像被猛力一擊!

這些罹難學童的父母,失去唯一的心肝寶貝,往後的日子該如何度過?此情此景,勾起我一段沉痛記憶——

十多年前,當大哥意外喪生火場時,母親傷痛欲絕的情景,我一輩子都難以忘懷。在那段慘淡的歲月裏,我們不敢談論有關大哥的任何事,甚至連「火災」兩個字都要避過。直至今日,內心仍隱隱作痛。

因此我很能同理這些喪子父母的心情,那傷痕之深,實難在短時間內撫平;我們能做的,也只有盡量傾聽、紓解其壓力,幫助他們慢慢走出陰霾。

有位常來醫療站幫忙翻譯的孩子說:「之前我媽媽每天都坐在帳棚裏哭,後來她跟著師姑師伯一起煮熱食,也把我們田裏的蔬菜都提供出來,我終於看到她的笑容了!」

此行最讓我敬佩的,就是默默奉獻的慈濟志工,他們化身為各種不同的角色,有人真誠與當地領導溝通,希望進入災區設站服務;有人則拿起菜刀和鍋鏟,整天不停地翻炒食物,一到用餐時間,又忙著幫災民打菜,幾無片刻休息……

那種認真投入、心疼鄉親、希望為他們做更多的舉動,深深觸動了我;因此每當醫療告一段落,我也戴上口罩和手套,加入打菜行列。

憑著自己是半個四川人,我嘗試操起四川話,對身旁協助打菜的婦女說:「你們真是太棒、太厲害了!優秀、優秀!」為了怕她們聽不懂,邊說還邊豎起大拇指。

沒想到她們能聽懂,而且用大剌剌的語氣回答:「你們都大老遠從台灣來幫我們,我們怎麼能不幫自己的忙呢?實在是太感謝你們了!」她們說這話時,純然發自內心的真誠,讓我很安慰。

當看到排隊領便當的民眾愈聚愈多,她們會刻意減少菜量,以減輕炒菜志工的負擔。

「你們打的菜太少了,鄉親會吃不飽的!」當我這麼輕輕一提時,她們馬上就反應:「快沒菜了!沒關係,大家會體諒的!」意思是,菜的多少並不重要,要緊的是傳達關懷心意,那就夠了。

同樣的感恩、惜福心情,我也看到在孩子們身上發酵。

隨著這群小志工來醫療站協助翻譯的天數漸多,雙方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到最後一天,我們將離去時,很多孩子都不捨地哭了!

十七歲女孩彩云寫給我一封信:「安娜師姑,您的笑容就像森林裏的一道陽光,溫暖了我的心。我會勇敢堅強,我會永遠記住您,希望有一天,您還能叫我一聲彩云,感恩您!」

望著她娟秀的字跡,我整顆心揪成一團。一般青春期的孩子,很難向外人坦露自己的心事,但彩云卻對我們如此信任;這是我想像不到、也覺得彌足珍貴的。

我忍住淚水,輕拍著彩云的肩膀說:「要記住,將來等你長大了,遇到有人需要幫助,就要像師姑師伯一樣,把愛和善傳遞出去。」我相信,聰慧的彩云一定能懂我的話。

回到台灣後,一分牽繫四川鄉親的心情,始終揮之不去;雖不知是否還有機會返回災區、是否還能與彩云再見面,但這分情誼,將深印我心。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