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慈濟月刊第499期
2008-06-25
  靜思晨語
  社論
  心靈交流道
  無盡藏
  主題報導【慈濟川緬膚苦難‧大愛善行聚福緣】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二○○八年五月)
  隨師行腳‧攝影筆記
  晶瑩童心‧印尼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499期
  接力陪伴 給予重生力量

志工筆記

◎口述‧林喬祥(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整理‧黃秀花 攝影‧林炎煌

父親在礦區罹難,眼盲的母親憂傷過度,地震後不曾走出家門;
我邀請眼前這位九歲小男孩,務必來醫療站幫我……


六月一日抵達綿竹災區,我的第一位病人是九歲的小男孩,他因鼻子擦傷造成感染,由外婆陪同來看診。我邊擦藥邊和他們談話,得知男孩的父親在礦區罹難,眼盲的母親憂傷過度,災後帶著他回娘家住。

小男孩不太說話,樣子有點靦腆、又帶點憂傷,我不禁心疼了起來!想及自己也是九歲喪父,那時突然被告知父親車禍往生,內心的創痛難以言喻!我想,男孩也正陷入這樣的愁苦,於是開口邀他到醫療站來幫忙,希望能和他多親近。

第二天,他果然來了,而且天天報到。隨著服務時日漸增,他變得開朗了些,而志工也常去探視他的母親。

小男孩的母親災後就未曾出過家門,一則是因地震改變地貌,讓她不再能憑記憶自由行走;再者也因驟然喪夫,她失去與人群接觸的動力。幸好在志工用心陪伴下,她逐漸願意與人互動。

幾天後,這位媽媽告訴我,學校已下了通知,要將兒子送到山東寄讀。對此,她顯得很憂心。她才剛喪夫,兒子從小到大未曾離開過家,一瞬間親人都不在身邊,教她如何自處!

「其實他最想去台灣讀書!」聽了母子倆的心聲,我雖明知現下不可行,但還是覺得安慰,這代表我們連日來的付出與關懷,已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才會有如此想法。

身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我特別注意受災民眾的心理健康。我發現災區無論大人小孩,都相當認命且精神振奮;雖然我們會認為,他們表現得樂觀,總比持續悲傷好,但重大災難所造成的陰影,並不會這麼快就消失。

我嘗試對民眾發送「身心狀況評估表」,回收了一百五十多份。其中,有位十歲小志工勾選了一項「我想從世上消失不見」的消極話,讓我感到很驚訝。

經深入探問,原來他父母離異,震後得不到關心,朋友又排擠他,他過得很不快樂。雖然如此,他卻願意每天走三十分鐘的路程來醫療站幫忙,還跟每位志工活潑相處,直到我們將離開時,他哭得最厲害!

外表的種種反應,正顯示出他內心的脆弱。有時,人們遇到重創反而會表現出堅強,但事實則不然,很可能其心理真正的感受,跟外在行為有很大的落差。

內心的創傷,不像身體的傷口好得快;受災民眾的心理症狀,可能在一段時間後才會陸續出現。眼前的這些笑容、樂觀、積極等表現,都可能只是短暫的現象,當賑災團隊離去後,他們回歸現實生活,是否還能有如此正向的行為?值得關注。

記得我們這一團即將離開時,有位喪女的媽媽來送行。聽說她的女兒在地震當天上台領獎,前一天還天真地跟母親撒嬌:「媽媽,沒有你,我沒辦法活下去!」沒想到,最後竟是孩子先離開,教父母如何承受?

我將自己手上的念珠送給了這位媽媽,希望藉由上人的祝福,讓她盡快走出悲傷;也希望受傷的人能夠彼此扶持、相互關懷。

慈濟志工用慈父慈母心去擁抱受災民眾,給予愛的膚慰;希望這分不斷接力傳承的愛,能持續陪伴他們,慢慢修復創傷,再生出力量重建家園。

離別前,鄉親們一再邀請我們,務必再回去看看他們!我也非常期待有一天,能再看看這群善良又有勇氣的人們,見證他們重返家園時,臉上開懷的笑容。

Bookmark and Share
 



Copyright © 2014 Tzu Chi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Found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版權所有,感恩您尊重智慧財產權,請勿擅自轉貼節錄重製。 版權註記